美國眾議院5日通過 1.1 兆美元基建法案,再來就等拜登簽署實施。根據計劃內容,美國將大規模更新美國國內的基礎設施,涵蓋全美國超過17萬英里的公路、4.5萬所橋樑、鋪設更高速寬頻網絡、擴充港口設施以及更新各個發電站設備等。
史上最大基建
這項基建現代化計劃方案被形容為歷史上「一代人的最大型公共投資方案」(once-in-a-generation investment)。財源則由提升國家債務上限來支應聯邦政府的開支。
拜登的哲學,一言以蔽之就是美國民主黨的老作法:透過增加政府開支,來推動巨大的基建計劃,從而達到國家經濟發展和國民就業的目標。但共和黨向來立場偏向於經濟新自由主義,不支持政府過度花費、傾向保護既得利益者,拜登的計劃召來共和黨的反對是意料中的事。
這套大型基建方案被民主黨人推崇是效法羅斯福總統在1933-1939年期間所推出以萬億計的「新政」(New Deal)。該計劃在當時全面挽救了美國在1929年後陷入的大蕭條的困境,亦同時大幅度推動了國內的軍事、工業、農業發展,美國城市的現代面貌亦在這個時期被創造出來。
力挽產業空心化
甚至今日美國不少的重要基礎建設,例如位於加州舊金山市、曾經是世界上最長的海灣大橋 (Bay Bridge),就是由當時計劃支持興建的。1935年的《社會安全法案》,更成為美國史上最舉足輕重的福利政策,為所有美國公民提供社會保障的安全網,為老病傷貧及失業人士提供生活補助,使其皆有維生機會。
前幾年在美國的旅行,我看到美國到處破舊的公共設施、斑駁的高速公路路牌,各項基礎建設都被中國比下去了。基建失修的根本是因為美國經濟過去一直信奉的這個經濟新自由主義,將一切交由市場決定。
然而,投資基建向來吃力不討好,只有一些高利潤的項目才有私人企業願意做。政府長久以來不干涉的結果,就是大量地區的基建失修。
拜登的力挽狂瀾是對的。美國自1990年代開始將經濟結構傾向於金融發展,利用美元的霸權地位在全球進行收割,但也令國內的產業空心化。
受到中國刺激
近年美國跨黨派都意識到製造業空心化將令美國長期無法與中國競爭,而中國在基建方面的成功無擬改變了世人對於基建「不賺錢」的負面看法。中國在基建的成就充份證明,基建可以有效壓低製造業成本和增加人口流動性。尤其對於國土遼闊的中國而言,基建更是發展內陸地區的重要關鍵。
最後,拜登政府仿效也提出「綠色新政」概念,將美國經濟由高污染發展模式改造為低碳的綠色經濟,以應付迫在眉睫的氣候危機。
這次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行的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拜登先替川普道歉,宣示歸隊減碳。而且相較於川普憂心工作機會流失,傷害美國經濟的退群;拜登則強調,減碳會助長經濟繁榮,未來十年就是關鍵時刻,更是最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