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傳(autobiography)是一種重要文類,由名人自己執筆夫子自道,對讀者而言是真正的第一手,其說服力、感染力勝過記者、作家、歷史學者寫的傳記(biography),在書籍市場中有重要地位。
司馬遷開傳記先河
回憶錄(memoirs)又是自傳體的一種精簡形式,因為人們對於作者的一生不一定有那麼大興趣,而對於作者參與的重要事件或精彩歷史片段更沈浸著迷。
無論自傳或回憶錄都是近代西方產物,中國傳統中,做傳是歷史學家的事,由司馬遷開啟先河,如史記中的《項羽本紀》、《遊俠列傳》、《滑稽列傳》,幾乎沒有人寫自傳,即便紀錄事件,也多採客觀立場,例如《古文觀止》首篇、選自《左傳》的《鄭伯克段于鄢》。
或出於艷羨現代新的書寫形式,或想在通俗歷史書中打開一條新路,顛覆一下中國史學傳統,大陸年輕歷史學者唐博寫了這本「清朝權臣回憶錄」,繁體字版2010年由遠流出版,收於「實用歷史叢書」系列,如同發行人王榮文所說,提供讀者一個「偏於正軌」的樂趣,根據活人的需求向死人索取答案,從新的角度取用歷史。
權臣的心理側寫
唐博以代言人的口吻幫清朝13位權臣寫回憶錄,人物分成五大類:(1)資深謀臣型,如明清之際的范文程;(2)跋扈專擅型,如輔佐幼皇康熙的鰲拜;(3)結黨政爭型,如明珠、年羹堯、隆科多;張廷玉、穆彰阿;(4)攝政專權型如多爾袞、戴灃;(5)效忠勤政型之奕訢、李鴻章;以及(6)寵臣弄權型,如和坤、曹振鏞。
因為這些傳主都是「權」臣,先天語意上帶有貶義,其中好幾位又不得善終,如鰲拜、和坤、年羹堯、隆科多,使得以第一人稱的書寫變成懺悔錄或自我辯白書,讀起來怪怪的。
以撰寫取徑而言,作者耙梳文獻檔案,如奏折、題本、起居注等編纂所成,因為要虛擬成回憶錄,其實滲入了作者的心理分析或角色扮演,我們寫讀來像偵探辦案的心理側寫(psychological or personality profiling)。
作者年輕 涉世未深
作者唐博年紀輕,寫作時年紀還不到三十歲,沒有太多社會經驗或滄桑歷練,憑著史料與想像,其實未能體會官場浮沈、老辣風霜的真實況味,兼以成長年代所受的語文教育與中國大陸政治氛圍的制約,他把歷史功過看得太黑白分明,忠奸兩極,既缺少深沈的歷史同情,也無過人的史觀洞識,文筆流於稚嫩輕浮,或詞藻堆砌,無法深刻描摹人性與權謀發想。
讀這書,聯想到這幾年中國大陸新拍的一些歷史連續劇,演員年輕冒美,服裝華麗,勾心鬥角都擺在臉上,宮殿亭閣以電腦動畫構築,以現代的語彙與美學投射古代,連配樂與歌詞都毫不避諱地後現代,以致,虛擬之後,權謀與教訓都變得浮誇華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