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林打獵冬季近現代史系列之九〉乾隆文字獄為害大清

魏國彥 2021/11/18 14:16 點閱 1501 次

乾隆皇帝雅好詩文,在位六十年,留下詩文3萬多首,把自己的書房取名為「樂善堂」,然而乾隆朝中的文禍堪稱歷代帝王之首,文字獄尤集中於乾隆17年至乾隆50年,三十三年間文禍六十多起,刀下亡魂157人,很多被凌遲處死,也有開棺戮屍的,子姪同死,妻妾家人遠徙為奴。

乾隆的文字獄

乾隆自恃讀書豐富,褒忠除奸,手段殘酷,使得全國文人噤若寒蟬,明明看到問題,只能歌功頌德,粉飾太平,所謂「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梁謀」。

以乾隆朝名臣劉統勳家族為例,自祖輩起就供職清廷,歷朝為官,功在家國。劉統勳最後位極人臣,做到軍機處首席(相當於宰相),但宦海浮沉,幾度命危,全家連累受難。他的兒子劉墉(劉羅鍋)自小耳濡目染,體會官場之道在於「敏於世,納於言」,知道「伴君如伴虎」,他聰明遊走於乾隆皇帝和他的寵臣和珅之間,明哲保身。

即便淡泊內斂,也幾度遭黜,鬼門關前走了一遭。他的孫子劉喜海自小心領神會,官不敢做大,保持溫飽、維繫門庭就好。

少說話、多磕頭

他到各地任官,更留心的是碑刻銘文,他不貪不瀆,在鴉片戰爭的烽火動盪中,醉心著述,成為一代金學名家。與他相像的讀書人很多,跌入故紙堆中,乾嘉之後,訓詁,考據、音韻、金石成為一代顯學。一流頭腦不再思索經濟民生,診斷時弊,玩物喪志。

一般民家,祖上傳下的片語隻字都拿去焚燬,讀書人來往;禁絕字跡,因為筆墨招非,人心難測,文風蕩然。真正有學問,論天下興廢的頭腦不見了,廟堂之上剩下察言觀色、表面恭順,內心狡詐,如和珅,把皇帝喜歡的事辦好,自己侵國帑,下吞民膏;賣官鬻爵,厚植私人,整個朝廷上下都成為「少說話、多磕頭」之輩,「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與此同時,十八、十九世紀的西方文明勃興,改頭換面:瓦特發明蒸氣機,人類進入機器時代、工業革命;孟德斯鳩創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之說;盧梭創立天賦人權說,奠定民權、人權觀念的基礎。美國獨立,三權分立,人民選舉領袖。法國革命,推翻皇權,民族國家成立。

盛世中思想貧乏

近日讀乾隆皇帝傳記,每一本都談論到他的文字獄,其中張宏杰《飢餓的盛世──乾隆時代的得與失》分析得頗為透徹。盛世中貧乏的是思想,飢饉的是興革,清朝盛極一時,統治成功是失敗之母,到了斷潢絕港之境,就是因為乾隆太完美主義、太機靈,太會統御臣民。

整個乾隆盛世只有一個人思想自由,那就是乾隆帝本人。乾隆死後,嘉慶即位,文網稍鬆,大學者龔自珍橫空出世,發出:「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警示,但大勢已去,清朝運勢已日薄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