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 the COP26 climate summit will be both crucial and disappointing
COP26 的存在對全球暖化的進程至關重要,但與會人卻是世界上最不想達成淨零碳排的世界領導人們。歷年 COP 26 能有所進展要歸功於相關科學、外交、激進主義和公眾輿論的幫助,但參與會議的各國領導者基於經濟考量,可說是最不願意做出氣候承諾的一群人。
自 1995 年各國簽訂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以來,公約國僅在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時停辦會議,除此之外每五年就會進行一次會議,過去也制定了多項氣候相關的協議內容,並發揮了關鍵的作用:逐步消除人類對於化石燃料的依賴。
然而,COP 會議本身具有極大的缺陷,因為由世界各國領導人主導的體制,等同於聚集了一群不太樂意推進能源轉型的人,畢竟對於各國領導人來說,為了能源轉型,就必須面對經濟發展短期停滯的壓力,這並不是個令人愉快的選項。
時至今日,unfccc 和 COP 會議能產生實際上的作用,主要要歸功於輿論壓力與科學界的努力,如果依照各國領導人建立在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為動力的經濟考量,那麼淨零碳排至今仍只會是空談,而就目前來看,保持目前減排趨勢的唯一方法就是繼續朝放棄化石燃料努力,並提出具體承諾。
但今年的 COP26 面臨的最大挑戰就在於部分與會的碳排大國領導人拒絕屈從於輿論壓力、仍執意使用化石燃料,並有很高機率會反對對外宣示 2050 淨零碳排,如印度總理莫迪、澳洲總理莫里森等。
除了一向強硬反對各種氣候協定的澳洲外,印度反對相關目標的原因主要是這些淨零碳排對開發中國家「不公平」。印度曾對外指控,多數亞洲國家的碳排放量仍因經濟起飛而快速增加,與排放量已經在下降的已開發國家相比,淨零碳排的目標,將使開發中國家付出更大的時間與經濟成本。
此外,印度也認為,失去了利用化石燃料衝經濟的契機,開發中國家很有可能陷入長時間的經濟停滯,限制碳排的艱鉅成本也因此將延續到未來好幾代人身上。
其他與會國家內部也有各自拒絕淨零碳排宣示的消極理由,如何在國家之間公平分攤成本、創建穩固的多邊機構,藉此達成共識和一致的程序,是 COP26 的成功關鍵,卻也是如今最可能使這場會議失敗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