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林打獵冬季近現代史系列之五〉告密及其影響:談雍正朝曾靜案

魏國彥 2021/10/21 13:39 點閱 1083 次

撰寫此文之時,恰逢民進黨爆出立委黃國書年輕時曾為情治單位線民案,後續效應仍發作中。古今對照,政治偵防與人心人性有許多相似之處,多讀歷史,或能洞識。

雍正時期鎮守西疆的大將軍岳鍾琪,其祖上是抗金英雄岳飛,而岳鍾琪卻為女真人政權滿清效命,形成巨大歷史反差,他兩面不討好──漢人認為他數典忘祖,有辱先人;滿人利用他當樣版,雖重用卻又猜忌。

徹查民間言論

雍正六年,他官拜川陝總督,兼西路大將軍,九月二十八日(西曆1728年10月30日)有自稱張倬者在長安街上人攔轎上書,數雍正之不是,岳大將當場將此人拿下。岳一方面擔心這是政敵派人誣陷,或皇帝差人測試,當夜找了滿人官吏案察司碩色坐在旁間密室中聽他審案,當作見證人。

第一日嚴刑審候,第二天假意感動,第三日與其推心置腹,乃套出各省同謀。每日審訊後,岳連夜密摺上奏,五百里加急送往京城。

雍正皇帝看到密摺,大為震懾,認為是被整肅的皇家兄弟假借漢人之口,在各地造謠污衊雍正亂政。他連夜硃批,囑咐嚴加查辦,梗概另發廷寄,週知內廷與封疆大吏;另派心腹幹吏分赴陝西、浙江、江蘇、湖南等地捉拿審訊各省附逆,捕捉人犯與家屬,查抄書籍與詩文。

文人投書望撥亂反正

一個月下來,真相大白,原來是一位湖南鄉下老學究,名曾靜,差遣學生張熙,赴浙江、江蘇等地,拜訪他們心儀的大儒及其後人,路途上也聽聞一些雍正奪嫡亂政的傳言,回來後突發奇想,寄望岳鍾琪能撥亂反正,還儒者治國的漢家本色,遂有長安投書之舉。

被供出的江南大儒及後人也不過有一面之緣,或賣書給張熙,或延座喝茶。萍水相逢、點滴交情,都在張熙的供詞裡放大,也在各省查辦官員的自由心證中變成杯弓蛇影。

奏摺來到雍正眼下,覺得暗潮洶湧,遂要求再往下深查,到底在漢人的著作詩文、庠塾教育中有什麼根深蒂固、冥頑不化的成分?各調查大員在這些人的書牘詩文中翻找,鉅細靡遺,捕風捉影。隱諱的諷寓、假託的夢境、似有若無的諧音,都成為罪證。密摺深文周納,唯恐遺漏了字裡行間的言外之意。

枝生蔓衍,牽連越廣,各地儒生、名士、印書人、堪輿師、流放的太監、走方大夫等多人被逮,罪延祖先與子孫,演成文字大獄。

皇家主導的「轉型正義」

曾靜案起於1728年,於1736年終審了結,最峰迴路轉之處在於雍正決定寬赦曾靜,還讓他覽讀密摺,評論其他案件,原意是讓他瞭解雍正,體會朝廷治理的良旨美意,憬悟道理,寫成心得。

雍正與曾靜從未面對面,卻因著這樣的過程,累積了大量往返文字,雍正最後決定編纂付梓,1730年印成一套大書,題名為「大義覺謎錄」,分為四卷,共509頁,可視為皇家主導的「轉型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