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不應求恐重演1970? 經濟危機現轉機(經濟學人 The Economist)

林志怡 2021/10/11 13:15 點閱 5828 次

The world economy’s shortage problem

1970 年石油危機造成的通貨膨脹悲劇,有可能在後疫情時代的供應鏈緊縮下重演,但供不應求的短缺經濟將帶來再生能源的發展機會,並讓各國更重視勞工與環境保護。

新冠肺炎摧毀了世界既有的經濟與供應鏈結構,隨著疫情的陰霾退去、消費活力逐漸復甦,走向保守的工業環境與還沒能找回充足人手、材料的產業界將導致世界有很長一段時間會處在「短缺經濟」的環境下;這個與 1970 年代相仿的物價上漲、通貨膨漲背景因素已造成專家的不安。

然而,有些學者對於後疫情時代的短缺經濟抱有比較樂觀的看法。1970 年之所以會產生失控的通貨膨脹,有大比例是因為各國政府的經濟政策失準、央行機能失靈所致;目前在有經驗的情況下,各國大多都已預測了相關趨勢,並隨時祭出相關措施,因此物價雖可能會因為供不應求而小幅上漲,但不至於失控。

另一方面,疫情導致全球運輸幾乎停擺,化石燃料的短缺與價格飆漲,有望讓各國政府加速再生能源應用與發展,目前歐洲地區的趨勢最為明顯,其中又以遭遇天然氣供應恐慌的英國為甚,再輔以相關的減碳措施,英國再生能源的推動情形相當良好,在全球尺度來看,化石燃料的長期投資力度也減弱相當多。

相對於疫情前勞動力過剩、服務業等多數產業的雇主有空間與餘裕對員工挑三揀四、低薪聘僱,但疫情下員工流往倉儲、工業等極需人手的特定產業,一般民生產業陷入了人才荒,超商、市場陷入運作困難,雇主為維持商家經營將更重視員工權利,政府為了平息民怨,也會祭出一系列的勞工福利措施。

因此,對於後疫情時代的全球經濟而言,脫碳與勞工權益將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但目前最大的風險是,人們因為 1970 年代石油危機帶來的心理陰影,拒絕接受大政府的新政經環境與轉往總體經濟取向的政策,導致兩項發展潛力被否定,反而帶來經濟進一步衰退的嚴重後果。

https://www.economist.com/leaders/2021/10/09/the-world-economys-shortage-probl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