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sses are being pulled in all directions by tough new rules of the game. How should they respond?
企業執行長不僅要平衡股東與顧客的要求、理解員工所需,還要遵循政府的規範,然而,隨著地緣政治風險遽增,各國政府都試圖將手伸進企業當中,以掌握局面,現今執行長的任務比過往來得更加艱鉅,也更考驗他們的智慧。
企業被迫選邊站
中美貿易戰是企業難展拳腳的原因之一,隨著美國或中國禁令一出,包括美光、輝達等半導體相關企業都難逃制裁,許多企業也被迫選邊站,減損業務發展的自由度。
中美之間的競逐也不僅限於半導體產業,包括美國試圖立法禁止社群平台抖音、美國總統拜登限制私募企業對外的投資、中國將礦產視為戰略資源等,顯示著兩大強權的貿易戰爭正無孔不入,深入到各行各業的肌理當中。
淨零、在地化成挑戰
此外,新冠疫情造成國際供應鏈長時間的斷鏈,一時間許多企業都面臨到斷貨的危機,這件事帶給國際慘痛的教訓,也促使供應鏈持續轉向「在地化」;加上氣候變遷加劇的危機,各國紛紛宣示「淨零碳排」的願景,更訂定碳市場的相關規定。
過往的全球化市場以追求企業的最大利益為最高準則,各國政府只要訂定稅率與市場規則即可,民眾也能享有多元化且便宜的商品與服務,但這樣的景象已成為昨日黃花,企業現今需要面對的課題已與過往截然不同。
企業家保持沉默
全新的時代,執行長也需要全新的應對策略。部分企業執行長選擇拿起大聲公宣示「環境、社會和治理原則」(ESG)的治理原則,但卻遭到右派批評這些人「加油添醋,忽略企業營運的本質」;另一方的左派則認為「他們做得還不夠多」,落得兩邊都不討好的窘境,
另有企業家則選擇保持沉默,藉此迴避政治上的批評,尤其企業在中國做生意,沉默更是上策,否則恐怕會如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突然就消失在大眾的視野。但跨國企業絕不會只有中國單一個顧客,面對其他西方國家的質問,企業難以繼續把頭埋進沙子,也不可能討好每一個客戶。
在政治與經濟更加緊密的世界當中,跨國企業選擇高談闊論與沉默寡言都是錯誤的話,就應選擇講「務實的語言」,以長期股東的價值做為指導方針,話語與企業業務愈是高度相關,可信度也就愈高,就能儘量避免政治化的罵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