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鳳來影〉台北電影獎系列之一 細火慢燉的《捕鰻的人》力奪百萬首獎

醒報編輯部 2021/10/11 16:02 點閱 1155 次

(作者胡幼鳳/資深媒體人)

本屆台北電影節百萬首獎由最佳紀錄片《捕鰻的人》奪得,導演張哲嘉還同時獲得最佳攝影獎,這是近年紀錄片少見的佳績,而經過八年淬煉的歷程曲折也頗值得一提。

紀錄片更打動人心

本屆台北電影獎最佳劇情片由創意及整體表現在水準之上的《消失的情人節》奪冠,並不稀奇,因此片早在去年得到金馬獎的最佳劇情片大獎。

百萬首獎是台北電影獎有別於金馬獎的一大特色,評審由劇情片、紀錄片、短片、動畫的最佳得主中挑選出百萬首獎。而紀錄片常因長時淬煉出真實的人生日常,反而比劇情片更能打動人心。

AA

因珍貴的鰻魚至今都靠天然捕撈,每年11月到2月隨黑潮而來的鰻苗,在宜蘭蘭陽溪出海口,吸引了如侯鳥般來捕鰻的漁民在此搭帳紮營,許哲嘉曾隨著漁民住在帳篷四個月實際體驗摸黑捕鰻、沒水沒電的生活,歷經8年反覆琢磨淬煉這個題材,還赴海外參加TAP(The Asia Pitch)亞洲紀錄片提案會提案,獲選為日本NHK和韓國KBS及台灣公共電視台共同投資的案子,有跨國資金挹注,才成就了現在的版本。

《捕鰻的人》慢燉熬煮精華

《捕鰻的人》得首獎理由是「以台灣捕鰻苗的渔民生活為主題,導演與被攝者距離拿捏適當,真摯記錄被攝者面對生存現實的辛苦與情感,完整呈現台灣庶民的生活樣貌,情感飽滿,生猛且詩意。」

其實許哲嘉早於2014年就以《捕鰻的人》獲國藝會補助60萬,並完成了139分鐘的影片結案(一度改片名為《神話》)。但他不滿意當時有限資源所完成的影片品質,因此再向外尋求資源,經由亞洲提案大會,得到了日本NHK、韓國KBS及公視的挹注,重新再創作剪輯配樂,完成了現在的52分鐘版本。

長期靜觀「巧遇」故事

這個題材他反覆琢磨經年,原本設定拍攝的主角也換了人。因他認為涉入原定的主角生活太深,他自省有曝人隱私的顧慮,因此決定重新拿捏與被攝者的距離。他坦承在最初兩年拍攝時,太急於想說故事,但後來沈澱下心情,調整了步調與被攝者的距離。

他不預設鏡頭,隨著鰻民們體驗和大海搏命求存的生活。他用鏡頭觀察來巧遇故事,長期靜觀61歲阿美族男子噹噹和女友舞賽及喑啞友人的談話與互動,像片中有段噹噹在飯前長篇禱告時,女友偷喝了一口啤酒,噹噹質問,女友幽默的回應「阿們」,就是如此「神來一筆」的巧遇,而餐車攤販說出兒子捕鰻被浪捲走的悲劇,也道出討海人與天爭命的悲哀。

掌握了視覺美感

海邊夜間缺乏光源,幾乎拍不到捕鰻的可用畫面,許哲嘉靈活穿插彩色與黑白色調,透過快門長時曝光製造的殘影,表現捕鰻人在黑暗中捕鰻苗的工作狀態,形成詩意的意象化鏡頭語言,掌握了視覺美感的基調。

AA

而得到跨國資金的挹注,也讓他可以開拓眼界,尋求國際人才的支援,他找到法國聲音設計師以影像、聲音相互對應,用聲音拓展了影像的想像力,帶出被攝者的生活細節與內在,氣定神閒、自然且深入地勾勒出鰻民的生命面貎。

此片除了得到台北電影獎的百萬首獎,同時入圍了金馬獎最佳紀錄短片,除了在公視「紀錄觀點」播出外,還在NHK和KBS電視台播出,並將由澳洲發行公司全球發行,儘管花了這麼長的時間琢磨同一題材,但細火慢燉出好味道,也使得這部影片的生命獲得走得更長遠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