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幼鳳/資深媒體人)
今年台北電影節入圍的五部紀錄片都是導演長期凝視關注的結晶,在敘事方法、選材及技術均有可觀之處,紀錄多元族群的日常,沒有戲劇的套路,反而處處驚喜動人。
從事非法工作
五部紀錄片中同被剛宣佈的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短片獎入圍有兩部:《度日》和《捕鳗的人》。而以《惡人之煞》入圍台北電影節的導演李永超,則以另一部同樣以其故鄉緬甸為題材的新作《2020年的一場雨》入圍金馬最佳紀錄片獎。
剛獲今年金穗獎大獎的《度日》,是曾擔任攝影記者的導演林佑恩,四年前曾為一群十五六歲的鄉下少年拍過報導專題,他再拍《度日》時兩位主角之一已為人父,另一人莫名欠了一屁股債,血氣方剛的他們,靠著高度勞力踏入成人社會,擔任金紙搬運工、噴灑農藥、或鋌而走險從事非法工作。
這些勞動底層流動的邊緣少年,躁動青春的未來是什麼?是尚在政大念研究所的導演一再追問都得不到答案的。
《捕鳗的人》搏命求存
《捕鳗的人》是導演許哲嘉關注家鄉宜蘭,每年11月至次年2月在蘭陽溪出海口,隨黑潮而來的高價鰻苗,會吸引如侯鳥般的捕鰻人,成群在海邊搭帳篷,過著無水無電的捕鰻生活。
許哲嘉以彩色與黑白色調交錯,寫意的鏡頭貼近被攝者的日常,主角鎖定阿美族年已六十的噹噹和女友舞賽,及當地喑啞老友在捕鰻季節的互動,甚至追隨紀錄噹噹在結束捕鰻後返回台東的生活日常,噹噹在飯前閉目禱告時,舞賽先拿起啤酒喝,被噹噹發現質問她為何偷喝,女友敷衍地念了「阿們」回答,是令人莞薾的神來一筆。藉由他們的日常,勾勒捕鰻族群浪裡搏命求存的生活方式。
可惡之人的可憐之處
《惡人之煞》的導演李永超和名導趙德胤的背景相似,自幼在緬甸的華人學校念台灣淘汰的教科書,二十多歲來台念大學,經過金馬電影學院的訓練,電影都取材自故鄉緬甸,他的作品貼近現實的殘酷,又帶著包容與關懷。由紀錄長片《血琥珀》一路受國際影展矚目,由海外紅回台灣。
《惡人之煞》紀錄一位緬甸年輕軍人斷腿後在孤兒院生活的日常,訪談中他自述劣跡斑斑的過往:失戀後,玩弄女性感情甚至強暴,酗酒吸毒,殺光家人飼養的雞,被迫當兵受軍訓後,更引發了暴力傾向,甚至殺害同僚。
訪談間看不出太大的悔意,但當回溯他孤兒院長大,飽受同儕欺凌的身世,則會發現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
挖掘內心黑暗面
另兩部紀錄片則在訪談外,以戲劇手法來重現情境,其中尤以《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的《削瘦的靈魂》最為大膽。
得過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也導過劇情片《白蟻-慾望謎網》的朱賢哲,運用了大量真人與動畫合成的戲劇手法,來呈現七等生引發強烈抨擊的「我愛黑眼珠」小說中,主角李龍第在洪水中救妓女,而無視妻子溺斃的情節,用男女裸體交纒、蚯蚓等畫面,詮釋小說中描寫情慾與七等生藉由書寫挖掘內心黑暗面。
導演用對照的手法把作家出格的創作軌跡與人生經歷連結,揚棄了在島嶼寫作系列一貫讚揚的正面角度,把對其人其文毀譽兩極的批評並陳,尤其是把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批評者頭部用動畫變成大喇叭,明喻是政府傳聲筒,是五部作品中實驗性與製作成本最高的,戲劇化手法增加了紀錄片的可看性,不過也挑戰了紀錄片紀實的本質。
「狂山之海」二部曲
《綠色牢籠》的導演黃胤毓,多年來一直關注日治時期沖繩八重山台灣移民的國族文化認同,台日合作的《綠色牢籠》是「狂山之海」系列的第二部曲。
紀錄在沖繩西表島孤守祖墳的九旬阿嬤和美國男房客互動的日常。
阿嬤以生動的台語、跳躍式地回憶在日本殖民時期,隨養父母漂洋過海到號稱「死人島」的西表島,養父擔任工頭召募台灣礦工,礦坑主利用流氓及毒品,高壓管制經常逃跑的台灣礦工。
黑白交錯的詩意畫面
日本戰敗後舉家返台,卻面臨國族文化認同的問題,又偷渡回西表島,終而歸化日本籍,伴隨其他亡魂埋骨異鄉。導演以戲劇重建的方式,將裸體的男人身影疊合到西表礦坑,猶似客死異鄉的亡靈重現。
島上綠葉婆娑、鬼影幢幢,伴隨「雨夜花」的歌聲,老婦滿佈皺紋壽斑的臉和手,在夕陽下對鏡梳髮說鬼故事。回不去的故鄉,彩色與黑白交錯的詩意畫面,讓這寂寞島嶼猶如被時代光塵鎖住的「綠色牢籠」,頗有點泰國名導阿比查邦電影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