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ssets/images/000/067/140/big/%E5%8F%97%E5%88%B0%E4%BB%8A%E5%B9%B4%E5%8C%97%E5%8D%8A%E7%90%83%E5%A4%8F%E5%AD%A3%E9%AB%98%E6%BA%AB%E7%9A%84%E5%BD%B1%E9%9F%BF%EF%BC%8C%E6%A0%BC%E9%99%B5%E8%98%AD%E5%B3%B67%E3%80%818%E6%9C%88%E7%9A%84%E6%BA%AB%E5%BA%A6%E5%81%8F%E9%AB%98%EF%BC%8C%E5%86%B0%E5%8E%9F%E7%9A%84%E8%A1%A8%E9%9D%A2%E5%86%B0%E8%9E%8D%E7%8F%BE%E8%B1%A1%E5%8D%81%E5%88%86%E6%98%8E%E9%A1%AF%E3%80%82%28%E4%B8%AD%E5%A4%AE%E7%A4%BE%29.jpg?1629778801)
本月14日,位在格陵蘭冰原的頂峰(Summit)研究站工作人員竟然觀測到大量降雨的現象,這是史無前例的奇觀,立即引起國際媒體的報導。
不下雪反下雨?
原來該觀測站是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在1989年贊助設立,位於格陵蘭冰原的最高點,海拔有3216公尺,深入北極圈以北800公里,月平均氣溫在 -11℃ ~ -38℃之間,因此是個冰天雪地的酷寒環境。
受到今年北半球夏季高溫的影響,格陵蘭島7、8月的溫度偏高,冰原的表面冰融現象十分明顯。在8月14日清晨5點,該研究站的氣溫超過冰點,達到0.5℃,隨即開始出現長達9小時的降雨。
可惜的是,由於該處從未預料到會下雨,沒有設置雨量計,因此不能確知降雨的強度;不過研究人員估計,約降下了70億噸的雨量,等於12個滿載的曾文水庫,非常可觀,也使得冰融面積立時擴大到87萬平方公里,約有24個臺灣的範圍。
高溫超過冰點
這又是一個今年出現的黑天鵝事件,雖然不像6月底在加拿大的破紀錄高溫,或是西歐與中國大陸河南7月中旬的暴雨那般震撼,卻是氣候暖化又一項嚴峻的警訊。
首先就是高溫。該研究站設立以來,只在2012年及2019年紀錄過高於冰點(0℃)的溫度,這回是30年來第三次,頻率有點高。再者,過去二次的高溫事件都沒有發生降雨情形,這次不但下雨,雨量還相當驚人,顯示大西洋中低緯度因暖化所積蓄溫暖又潮濕的水氣,已經可以傳輸到高緯度的北極圈以內。
雨水可攜帶大量的熱能,它們的突然出現,有如一個先頭部隊,預告了隨後會抵達的暖化大軍,表示未來天氣極端的變化,將會更深沉的衝擊北極圈。實際上,格陵蘭的冰融現象的確在升高,尤其是近10年的年均融冰量已高達3000億噸,是1990年代的7倍。
冰間湖消失
上週發表在科學期刊「自然通訊」的一篇新報告,也呼應了北極圈的另一項危機。該研究發現長久以來存在於北冰洋海冰周邊地區的開闊水域,通稱冰間湖(polynya),正受到暖化日益負面的影響,開始失去過往的穩定。冰間湖是北極圈一個獨特的海冰生態系統,維持著世界上最北端的因紐特人社區生計和成千上萬北極物種(如海象和北極熊)的生存。
如今由於北冰洋消融的加速,帶動了洋流的改變,影響了冰間湖的物理及化學性質,使得冰間湖的品質與生產力大幅下降,許多的冰間湖也逐漸消失,對依賴該地區的眾多海洋生物、鳥類、哺乳動物都產生難以想像的連鎖性衝擊,若是情況不改善,該區獨特的生態系統有崩潰的可能。
破壞周邊海域生態
因此,在北極圈所發生的暖化現象,不但在格陵蘭的冰原,也在周邊的海域環境,都造成顯而易見的不良效應。
本月上旬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最新的評估報告已明確指出,全球會在2050年以前持續升溫,對業已飽受壓力的格陵蘭冰原融化及北極圈生態平衡,更會造成災難的後果。北冰洋的海冰及格陵蘭的冰原都是地球重要的臨界點指標,它們因暖化而造成的未來經濟成本是全球最緊迫的挑戰之一,我們需要持續的關注往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