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林打獵夏季歷史系列11〉淺談黃仁宇的「中國大歷史」

魏國彥 2021/07/29 11:03 點閱 4117 次

我們在中學時代都學了中國歷史,但我們真的瞭解中國歷史嗎?我高度推薦黃仁宇的《中國大歷史》,提供對新的洞識。

著眼長期趨勢

歷史學界出現了「大歷史」(macro-history),或稱「宏觀史」,是著重於長期趨勢,以及趨勢背後的決定性因素,例如地理、氣候、馴化的動植物,有人以傑瑞•戴蒙的「槍砲、細菌與鋼鐵」最代表。也有人認為「大歷史」尋求的是不同文明史中的規律性,也就常有「比較歷史」的意味。

黃仁宇寫《中國大歷史》其實與他在紐約州立大學分校教中國歷史有關,要美國學生搞清楚英文拼音的中國人名與地名,加上年代與事件,繁瑣到痛苦不堪,他一直在想如何讓課程有趣,讓學生學了後終生有用,就將中國歷史中的制度或作法在英國歷史中找類比(analogue),也努力把長長的歷史濃縮成內在結構與趨勢,而非朝代更迭。

朝代更迭的因素

他用了「歸納法」,這使他與哈佛大學中國史權威費正清鼓吹的「演繹法」南轅北轍,也造成他與其他歷史學者合作的困難。一九八零年之後,他被學校辭退,反而讓他有時間,也有意識地,將他心目中的中國大歷史寫出來,1988年先出了英文版,中文版《中國大歷史》是他中文親筆著作,聯經1993年出版,我手上的這一本是2001年11月初版第39刷,可見暢銷程度。

全書368頁,從商朝寫起,一直講到現代中國,人名、地名與事件我們耳熟能詳,但黃仁宇提供了讓我們耳目一新的洞識。譬如,周朝之所以取代商朝是因為他們居住在黃土高原,水患少,黃土纖細,適於農耕,而殷商處於黃河中下游,頻仍水患讓他們相信神鬼,並以活人獻祭。

統一與中央集權之需

農業與水患也呼喚著統一與中央集權的必要,亞聖孟子的政治思想,加上秦始皇遠交近攻,終能「大一統」,而書同文、車同軌,建立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統合的基礎。但周朝推崇的禮與井田制度始終只是一種間架設計(schematic design),後世傳承,一方面用儒家淑世的理想作為規矩方圓,而准許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大德不踰閑;小德出入可也」。

兩千年來一直未建立好的數字管理,各朝重農輕商,也就缺少商業社會所需要的機構。歷朝治理的好壞常取決於稅收制度,而傳統史家也陳陳相因,總是著眼於道德上的評騭,而少了技術上的探討。

這本書很容易讀,令人看中國歷史的眼光從此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