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學科分科精細,我在地質這一行,說到細處,人家會這麼介紹:「他專長古海洋學」。怎麼會走上這「航道」的?年輕的我怎麼也夢想不到。
研究古海洋學之初
唸博士班時,我對海洋的微小化石有孔蟲身世有興趣,就想研究它們在遠古時代的模樣,怎麼演變成現今,純粹是年輕學子的浪漫追索。那小小生命,數以億計,漂浮在浩瀚大海,與日月同作息,和天地共呼吸,在海洋的大舞台上演出興衰大戲。
為了探究它們的命運,我必須瞭解舞台,瞭解時代背景。因此,開始研究它們的生存的環境──古代的海洋與流變,也就是古海洋學了。
退休以來,開始讀歷史學,我帶著這樣的疑問,歷史學者如何進入到這一行?是什麼樣的機緣引起它們投身歷史研究?歷史學談的內容都已是往日雲煙,白頭宮女話當年,天寶遺事,年輕為人什麼感興趣而一生皓首窮經?
他遇見台夫特
我在加拿大裔學者卜正民 (Timothy Brook) 的《維梅爾的帽子》找到知音。他二十歲那年夏天到荷蘭旅行,在阿姆斯特丹買了一輛腳踏車壯遊荷蘭低地。傍晚時分,天色漸暗,北海飄來的雲帶來毛毛細雨,他獨自在鄉間趕路,一輛大卡車從後方來把他逼下了馬路,他摔倒在泥濘中,就這樣,他和這個荷蘭西南低地小鎮台夫特 (Delft) 結下不解之緣。
在好心老婦的救助與接待下,他換了一身乾淨衣服,一夜好眠,第二天上午聽從老婦人建議,到鎮內的教堂參觀,看到維梅爾 (Vermeer) 的墓碑,恰巧前幾天他才在首都國家畫廊看到維梅爾的畫作,留有深刻印象,他就留在這個小鎮倘佯,印證畫家的足跡,往後他每過幾年就來探訪,也在世界各博物館尋覓維梅爾的畫作。
明史權威卜正民
他發現,台夫特在十七世紀是荷屬東印度公司會所所在地,是荷蘭與東方亞洲貿易的母國基地之一。卜正民在維梅爾的畫作中看到牆上的世界地圖,看到軍官時髦大帽子;在台夫特博物館,看到當地仿製的中國青花大瓷盤。盤面畫著飛天的神仙;也看到從菲律賓馬尼拉帶回的中國商人的關公木刻雕像。
遙遠東方的身影在荷蘭的這個小港星星閃閃,引發了卜正民探查的興趣。一步接一步,他成了英國牛津大學漢學講座教授,撰寫《縱樂的困惑:明代的商業文化》等十餘部歷史著作,是研究中國明史的權威。
維梅爾的七幅畫作
我在書店最初看到這本書時,封面上的油畫讓我以為是一本講評歐洲名畫的書。後來閱讀別本書籍,看到這書不斷被引用,才知道是一本探討十七世紀全球化的經典。
在這本歷史著作中,卜正民別開生面,帶讀者仔細看維梅爾的七幅畫作,由畫中的物品,引領讀者體會十七世紀波瀾壯闊的歐亞貿易,也看到海邊小鎮人們的懵懂與無奈。(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