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化加劇釀重災 人類如何自處?(20210602環境論壇-汪中和、賈新興)

醒報編輯 2021/06/06 20:24 點閱 45348 次

主持人:林意玲(台灣醒報社長)
與談人:汪中和(中研院地球科學所兼任研究員)
賈新興(台灣整合防災工程公司總監)
文字整理:竇興韻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今天要來討論全球氣候變遷造成極端天氣的狀況,最近有個非常值得注意跟觀察的現象是,甲烷的濃度每一年都在增加,特別是過去十年,因為我們對能源的需求與肉食的需求不斷提高,以致於溫室氣體甲烷排放量增加,造成環境暖化更嚴重。

汪教授是這方面的專家,請說明一下甲烷是怎麼樣的一種氣體?怎麼樣存在大氣之中,變成暖化的加速器?

甲烷排放量不斷升高

汪中和:好的,甲烷是大氣層裡僅次於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在全球溫室氣體的比例雖然不高,大概只有兩成左右,但影響暖化的潛能非常的強,約是二氧化碳的30倍,所以在氣候暖化的貢獻方面,它扮演的角色其實非常重要。

就像剛剛主持人所說的,最近觀測到全球甲烷排放量一直不斷升高,對全球暖化所帶來的衝擊也越來越大。今年5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表一個新報告,談到全球甲烷排放量在過去這段時間快速增高,是我們全球要面對的另一個重大危機。

人類必須在未來十年快速減排甲烷,按照聯合國的規劃,如果我們在未來十年內,能達到最大減排45%的程度,給全球暖化所帶來的降溫效益,相當於讓全球平均溫度拉低0.3℃,這是非常可觀的,換算下來等於把全球的碳排放降低了60億噸。

甲烷大多人為產生

甲烷增高現在是個重大危機,甲烷的減排是個迫切需要推動的項目。聯合國呼籲各國一定要從現在開始努力的減排,達到規劃的碳減排目標,讓全球升溫降緩。

問:謝謝汪老師的說明。甲烷排放其實大都是來自於人類的活動,只要有人活動、吃肉、農耕等,基本上甲烷是很難完全消失的,但卻是個屬於人為的、可以控制的,這方面再請老師幫我們說明一下,可以努力改善的地方在哪裡?

汪中和:是的,甲烷的排放源大致區分為人為及自然。自然的排放源,就是從濕地等生態環境,以及高緯度的永久凍土層下,細菌的活動所產生的甲烷排放到大氣層,大概佔全球所有甲烷含量的40%;另外的60%就是人為排放。

畜牧燃料佔大宗

主要是剛剛主持人所說的畜牧業,佔比是最大的,另外還有化石燃料業,例如石油、天然氣、煤等,在其開採及運輸的過程中,都會釋放大量的甲烷,這兩種都是人類非常龐大的甲烷來源。

還有城市的廢棄物、垃圾掩埋場和汙水下水道,這些都會釋放大量的甲烷,以上這些全部加起來就佔了60%,也就是剛剛說到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說,人類可以努力去抑制、大量減排,達到降溫效果的一個重要部分。

問:賈博士您覺得如果照這樣來說,人類社會要有哪些方面的控制?

控制溫室氣體

賈新興:歸納到最後這一切都是跟溫室氣體的排放有關,所以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是一定必須要做的,第一個應該從能源產業做調整,這是最重要的,因為他們的溫室氣體排放最多,所以綠能的發展非常重要。

第二個就是運輸產業,不論是發展電動車,或是最近出現的氫能車,以運輸業來講,減碳的效益也是非常大。

除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外,全球暖化的速度其實已經比科學家預期還來得更快。所以地球一直在發燒,極端天氣的事件也一直在發生,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速度遠遠來不及,所以除了減緩以外,第二個就是要做好調適,人們生活的習慣、國家發展的策略跟政策等,一定要把氣候變遷當作最首要的一個議題。

做好生活調適

就像現在在COVID-19疫情影響之下,我們現在就是要戴口罩、少出門;所以面對氣候變遷也是一樣,我們要把氣候變遷、全球暖化這個問題,不論個人還是國家社會乃至於全球,都要把它當成一種日常,才有辦法減緩地球發燒的程度。

另外,因為來不及去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很多的極端天氣事件一直在發生,所以我們也要做好防災的調適,做好韌性防災的策略。

改變生活型態

問:謝謝賈博士的分析,那我來歸納一下。剛剛汪教授講的第一個,我們可能要盡量減少吃肉,多吃地中海飲食,不要讓畜牧業不斷的發展。第二要減碳,剛剛提到能源要節省,因為能源再怎麼開發都是無窮無盡,大家要節能減碳。

第三,剛剛賈博士提到的就是汙水、垃圾處理等,都會造成甲烷的排放,所以我們對於周遭環境的清潔也要注意,另外賈博士還多提到一點,就是疫情期間大家都深居淺出,減少出門使用交通工具,這也是有助於甲烷的減排。汪老師同意嗎?

天然氣不宜發展

汪中和:非常同意,甲烷的減排已經排到聯合國規劃議程中,將來會實際限制各國排放。台灣在這方面,壓力其實越來越大,因為政府的能源配比會讓天然氣發電佔比越來越高,目前只有約三成,未來會升高到五成,所以會大量增建天然氣發電廠。

天然氣在甲烷洩露方面,在過去就是一個很重要的來源。未來台灣天然氣不管是進口量、使用量、發電量都會增加,於是甲烷的排放也會大幅度的提高。這部分政府一定要現在加緊開始規劃,不然將來台灣單單在甲烷的排放,就會受到國際上嚴厲的制裁。

問:對,汪老師講到一個重點,就是台灣雖然是反核、建立綠色家園,可是事實上,因為火力發電、天然氣接收等,這兩樣也是環境的大敵,會造成我們很難翻身,所以這一點政府不可不注意。

暖化造成極端天氣

再請教一下最近的熱門話題,第一個是因為地球發燒又創新高。剛剛提到甲烷造成暖化高溫,北極的熱浪已經達到三十度,這蠻恐怖的,因為北極應該是冰箱欸!

第二個就是因為極端天氣的關係,中國的馬拉松比賽,跑者竟然有21人遇難死亡,我們從來不覺得天氣變化會跑出人命來。

另外最近發現一個研究報導說,有3分之1的高溫死亡是因為全球暖化的關係。暖化造成人們的生命受到威脅。這方面先請賈博士分析一下?

賈新興:全球暖化造成的高溫會越來越明顯,該研究報告裡說,死亡的原因其實是所謂的持續性高溫、也就是俗稱的熱浪,它所帶來的公共衛生衝擊其實非常大。就算不講這份研究,看看台灣,去年的梅雨鋒面在5月20日下來,大概24日就結束,之後進入到夏天就持續破高溫紀錄。

五月高溫破紀錄

去年台北的高溫打破2003年8月8日的39.3度,來到39.7度,高溫熱浪還有在去年梅雨季結束後持續性高溫也都破了歷史上的記錄,都是已經在發生的事實;最近的資料統計出來,今年台灣13個平地測站5月全台平均溫度,也是打破自1947年以來五月最高溫的紀錄。

這樣也顯示說,不是只有到了夏天才開始熱,時間也提早了,今年5月破了歷史上的高溫紀錄,就告訴我們,面對地球發燒,我們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高溫熱浪的事件只會越來越多、越來越頻繁。

用電尖峰提早出現

不只是對剛剛提到的公共衛生議題造成影響,台灣今年不只缺水還缺電,以5月份來看台電前十大用電量高峰日,有一半就是在今年5月份發生的;而去年發生的用電量高峰是在7月份。這樣狀況的現在進行式不只是影響到人民用電,對臺灣來講,用電尖峰也提早出現了。

問:最後再請汪老師針對因為地球發高燒影響極區的熱浪,以及人類的死亡等,幫我們做個結論?

北極圈升溫三倍

汪中和:好,全球暖化對地球表面造成的高溫熱浪非常嚴重,台灣自己就深受其害。從1990年以後,北極圈升溫的幅度就是全球平均值的三倍以上。所以現在北極圈它帶來的高溫熱浪是我們過去想像不到的。

今年才過完5月,北極圈的氣溫都接近攝氏32度,相比過去只有攝氏13度,這非常可怕,而未來這種高溫熱浪出現會更頻繁,不管是對人類身體健康、對農作物的生長,甚至影響電力的供應、道路的安全等。

做好準備防災

所以暖化的傷害其實是一個非常可怕的殺手,未來發生的機率會成倍數,或十倍以上的成長。所以這是我們將來一定要去面對、去小心防範的重大課題。

主持人:
非常謝謝兩位專家學者提供寶貴的意見。結論就是我們的生活方式要改變,飲食方面要改變,居家環境也要改變,讓我們大家都來做改變,才能夠迎接暖化嚴重的時代,不會造成太大的傷害。

如今,全世界各個國家防範都要改變,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也呼吸同樣的空氣,希望能成功降低暖化,大家要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