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化有減緩? 碳捕捉、碳封存待加強(20220427環境論壇-汪中和、賈新興)

醒報編輯 2022/05/03 10:08 點閱 139499 次

主持人:林意玲(台灣醒報社長)
與談人:汪中和(中研院地球科學所兼任研究員)
賈新興(台灣整合防災工程技術顧問公司總監)
文字整理:竇興韻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我們今天要來談聯合國最新4月份的氣候變遷報告,提到氣候暖化有減緩的情況。環保署也發布了新聞稿提供回應,提到這些跟台灣的淨零路徑策略是一致的。這個報告每6年會發表一次,分3個組的內容來做不同的公佈,主要內容是氣候變化的趨勢。首先請汪教授分析一下?

碳排趨緩 仍須努力

汪中和:這是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6次第3組的評估報告,終於在今年4月發表,代表已經把第6次評估報告完整的呈現出來了。

這次報告跟以往比較不一樣的地方在於,雖然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仍一直在增長,不過好消息是,其增長的趨勢有慢慢在減緩,可見大家都有注意到,碳排放對環境造成的壓力很大。

由於碳排放一直持續增長,現在我們就要努力淨零碳排。按照巴黎氣候協議大家承諾過的,我們必須要在這個世紀中期,達到碳中和的目標。這是在這次報告裡最重要的一個背景。

在這個背景之下,除了這個碳排還在增加、必須要快速降低之外,還要做好碳捕捉、碳封存;因為我們就算是努力的碳減,或發展再生能源,但按照現在的路徑看起來,其實沒有辦法達到碳中和的目標。

所以為了要讓巴黎氣候協議在世紀末增長不超過2℃這個門檻能夠達標,一定要努力發展碳捕捉、碳封存技術,這是在這一次報告裡面非常清楚的一個信號。

富國應助窮國

另外,全球面臨的氣候暖化,其實是富裕國家因發展而帶來的衝擊,給全球造成很大的影響,所以富裕國家承擔的責任最重,必須要大規模減碳,而且要率先做到碳中和的目標。

要顧及氣候公義,也就是富裕國家造成的氣候暖化,不但有義務要去快速、有效的減緩,還要幫助那些因為氣候暖化而受到很大衝擊的弱勢國家,幫助他們能源轉型,以及在面對氣候衝擊的時候,給他們需要的資金、技術與援助。

問:非常謝謝汪教授給我們做了一個簡單扼要的簡報,讓我們能夠明白。

我再把它濃縮一下,就是這次的氣候報告給我們一點點曙光,看到我們努力減碳的確是有一點效果,暖化速度有在減緩,給各國鼓勵。

但是!距離巴黎氣候協議的目標還是有一段距離,所以大家還要再繼續努力,而中間最需要加油的就是富裕國家,因為他們排碳多,所以需要盡的力也更大;不要去指望那些貧窮國家來做減碳,相反的,他們其實是暖化衝擊下的受害者。

富裕國家排碳太多,應該率先來減碳,而且還要拿出資金及技術來幫助弱勢國家來一起減碳,這樣我們的地球才會有明天。賈博士您怎麼看?

能源業是主要來源

賈新興:第3份評估報告最重要的就是告訴我們,怎麼樣才有辦法去減緩地球發燒的程度。

報告當中提到,溫室氣體主要排放的來源,包括能源業約為34%,國土的土地利用、都市的開發,約佔20%左右,工業的生產佔了24%,交通運輸約佔15%,建築工程所產生的碳排則是佔6%左右。所以從分析資料就可以看到,能源轉型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重中之重。

報告也強調,綠色永續國土開發的利用、都市的規劃以及交通運輸,才有辦法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呼應到國家2050的淨零碳排,能源轉型跟工業轉型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過去幾年因為疫情的關係,大家也很努力去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所以看到減量有發揮作用,暖化的速度有減緩。不過報告中也說,之前希望地球增溫的幅度不要超過1.5℃,可是目前全球減碳的策略,如果真的要在2100年地球溫度不要超過工業革命的1.5℃,勢必一定要在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

力求控制在2℃內

但以目前現在全球溫室氣體的減量,要達到這個目標真的是非常的困難。所以如果2050沒有辦法淨零碳排的話,增溫就可能會超過1.5℃,但是如果目標是在2070年淨零碳排的話,那麼地球增溫的幅度大概可以控制在2℃。

所以我們在未來這10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關鍵期。剛剛汪老師也提到,我們不僅要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還要想辦法把在生產製造過程排出去的這些溫室氣體,用一些新的技術,例如碳捕捉、碳封存,把他們吸收下來,才能進一步接近淨零碳排的目標。

問:每次我看到「淨零」,都覺得這兩個字離我們非常遙遠,因為就是等於碳排100%消失。但剛剛又提到,現在有碳捕捉、碳封存這兩種技術,是可以真正做到淨零碳排,這是要投資多少錢啊?有這個可能性嗎,汪老師?

傳統吸碳緩不濟急

汪中和:目前碳捕捉、碳封存技術都已經正在發展中。吸碳有兩種方式,一個靠自然,譬如利用森林、海洋等生態環境,但這些太慢了,緩不濟急。

另一個就是以人為的方式,直接把工廠、電廠或礦場,生產過程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直接捕捉、然後存起來。這個目前在全世界各大石油行業產業已經積極在做,可消化的量其實也蠻大的,一年大概有4千萬噸。

但這技術有些缺點,第一,就像主持人說的,要靠著石化燃料業本身龐大的資本才能去負擔;第二;必須在生產現場直接去捕捉,所以有地點的限制;第三,必須要有儲存的地方,而化石燃料它本身就有開採的地層,所以是有環境可以儲存,但不是每個國家、每個地方都可以做的。

直接空氣捕捉

如今多了一個新的技術,叫「直接空氣捕捉」,簡稱DAC(Direct Air Capture)。這產業才剛剛開始,去年在冰島就成立一家工廠,直接捕捉空氣裡的二氧化碳,我認為這是最有效的方法,因為可以在任何一個地方去做,但最大的問題就是很耗能,吸收1噸的二氧化碳,需要2500度電。

另外,它的成本也很高,1噸的成本是750元美金,所以這技術的擴張與普及有很大的挑戰。但就算成本能夠降低、耗能下降,可是要在30年的時間,就把這個產業發展到巴黎氣候協議所要求的,每一年至少要10億噸以上的捕捉量,還是非常高難度的。

我覺得台灣已經有一個解方,而且還滿有效的,就是有人發明了一個叫做「JW生態工法」,它是一個透水性的舖面,當年推展這個工法,主要是為了減低淹水的災害,並增加水資源的積蓄;但是我們現在發現,這個工法也有吸碳的功能。

主持人:就是海綿城市?

JW生態工法

汪中和:對,在這種「會呼吸」的道路上,汽車排出來的廢氣,透過道路上面的孔隙,會進入到地底下,所以它有吸碳功能。這種物理性的功能是其本身特質,每一條道路都可以做、都可以吸,而且還不需要能源驅動。

所以現在要做的就是把這工法進行認證,把它數量化,讓大家能夠知道這真的可以吸碳;而且不單是認證,還可以當作碳權到市場上交易。如果這個能夠擴張、發展起來,台灣的碳捕捉、碳封存技術產業真的會有前景,不只是對我們自己的國家,全世界其實都可以推廣。

問:剛剛提到很多碳排的產業別之一,就包括工業生產,這部分好像各國已經都立法了,也就是產品如果不是標榜「綠色」就很難賣。台灣也是一樣,政府已訂定法規,試圖讓大家的產品都能夠銷售出去。

如果公司沒有符合政府綠色標章的話是賣不出去的,將來我們可以期待工業生產的減碳是不得不做的,因為全世界訂定一樣的標準,以後你要賣東西給別的國家,如果碳足跡太高,或是不減碳,那就不可能賣得了?

與國際貿易接軌

汪中和:是,這就是未來碳交易市場非常重要的地方。以台灣2050淨零路徑來說,就算是到了這個世紀的中期,碳排放實際上也不可能歸零,因為我們還有很多的產業還沒轉型。

所以就必須要去做碳補償、碳交易,利用其他的綠碳,來彌補另一邊的排出。如果碳捕捉能夠變成公司的碳權,就可以抵銷在化石燃料上不得不排放的量。

問:賈博士怎麼看?

賈新興:溫室氣體的減量過程,其實也是一個國際貿易的問題。例如歐盟其實在去年就已經針對碳的邊界稅有所規範。以全球貿易的角度去看,台灣這種出口型的貿易型態,勢必會跟國際大廠合作。

而這些大廠在過去早已加入「「RE100」,一個由國際氣候組織(The Climate Group)與碳揭露計畫(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CDP)共同發起的氣候倡議行動。加入的企業與非營利組織必須公開承諾「在 2050 年前達成 100% 使用再生能源」,並且每年以公開透明的原則向聯盟報告能源使用狀況。

台灣再生能源不足

我想這是很大的壓力,迫使台積電已經幾乎把台灣未來所有的綠能證照都買走,因為它的客戶都是大廠,如intel、Apple,他們都在這個聯盟裡面,要跟他們做生意,就是要遵循他們的規矩。

所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這件事情,除了是國家政府一個非常重大的責任以外,我們也看到這些跨國的大企業,其實他們也身負重責大任,所以才會有很多類似這種組織出現,希望結合跨國企業的力量,一起跟政府協力來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國發會針對製造業也有提出一些產業轉型的策略,在這些策略當中提出設備要汰換、要節能的要求,新的減碳技術開發,以及製程要改善、擴大使用再生能源等;可是台灣再生能源的比例其實並不高嗎,大約只有6%左右。

若未來要讓產業轉型、能源轉型,可是政府所提供的再生能源到底夠不夠這些民間大企業來使用?政府可能需要有更大的魄力才有辦法一起幫助我們產業來做轉型。

產業與政府合作

另外,除了產業能源轉型,整個產業的架構轉型也是要重新去思考。鼓勵從高碳排轉向低碳排,例如汪老師講的碳捕捉、碳封存的技術,或是JW生態工法,讓它們可以商業化、成本又低的話,就能夠進一步協助減少碳排放。

問:最後請兩位來跟我們分析,政府其實有提出2050淨零碳排的12項關鍵戰略規劃,我想兩位都已經很了解。對於政府積極回應國際間對於淨零的呼聲,政府也有明確的規劃,但如何能夠真正劍及履及?兩位對政府有什麼建議?

有韌性的國家

汪中和:台灣跟世界接軌,宣示在2050年要淨零碳排,我覺得這是正確的一步;但是要達到這個目標,挑戰很大,所以我們只能夠盡力往前衝。

我要提醒政府的是,在氣候變遷的過程裡面,其實國家面臨的生存危機更大,所以我們不但要努力做好淨零碳排,更要建設成一個有韌性的國家。面對氣候暖化的衝擊,政府要提供的資源及人力等長期規劃,是更重要的。

賈新興:政府提出的這個願景,我覺得真的是非常正確的第一步。但事實上,台灣再生能源部分,目前雖然宣布要在2025年達到佔比20%,但是現在看來可能只會到8%左右。

若要真正要達到目標,我覺得政府缺乏一個達到目標的實際做法。以太陽能舉例,如果如國發會現在規劃的傳統矽晶太陽能板,能源轉換效率比較差,大概只有20%左右,而且也不是吸收所有太陽能的光譜。所以如果要達到上述能源目標,勢必不能只以這種傳統方式來做。

採納專家學者方法

我覺得政府還欠缺具有可行性的策略。台灣有很多優秀的人才,還有像剛剛汪老師提到的JW生態工法這種創新技術,所以政府若要達到2050淨零碳排,就需要再把這些納進去考慮。

主持人:總之,就是目標已經有了,執行的策略應該整合更多的專家學者跟工法,讓各方面、各行各業的人才來共同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甚至可以開個國是會議來整合各界意見。

謝謝兩位專家學者的分享,希望能做為政府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