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暖化改變季風的穩定 未來衝擊更高

醒報編輯部 2021/04/20 11:09 點閱 3649 次

今年4月22日將在世界各地舉行第51屆世界地球日的紀念活動,提醒我們氣候暖化已成為21世紀迫在眉睫的首要威脅,當前的地球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生態環境危機,必須全心全力進行修補的行動;全球科學界也為此努力推動各種研究,希望盡力掌握地球環境的現況,為修復地球環境的有效行動提供正確的科學基礎資訊。

暖化造成嚴重影響

上週科學期刊報導了一項相當重要的研究,指出隨著地球表面每增暖1℃,印度洋季風的強度不但會增高,降雨量也會提升約5%,對印度大陸及東南亞地區有數十億人口的稠密地區,在貿易、製造業以及農業系統造成嚴重的影響,衝擊的範疇十分廣泛。

數千年來,印度大陸及東南亞地區的農民就一直仰賴夏季季風所帶來的豐沛雨量進行農業活動。以印度來說,農業佔了該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五分之一以上,尤其主食稻米更對季風挾帶的降雨高度敏感,因此季風的穩定對數億人的經濟和社會福祉至關重要。

如今地表的溫度已經相較於19世紀後期升高了1℃以上,觀測數據清楚顯示印度洋季風逐漸增強,降雨量也顯著抬升。然而過多的雨水卻帶來災難性的洪澇後果,一方面會淹沒農田,重擊糧食的生產,另一方面也增加土壤的沖蝕,將原本儲存在土壤的碳大量釋放出來,增高溫室氣體的濃度,也加劇暖化的速率。

洪澇與乾旱加劇

因此,這項研究再次證實氣候暖化確會導致天氣的變化日趨極端,季風也失去了以往的穩定。然而衝擊到的不只是印度洋的週邊地區,全世界其實都面臨同樣的壓力,有的是洪澇日趨明顯,如此次研究的印度大陸。

有的則是乾旱更形擴大,如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沙黑爾(Sahel)地區。但是以我們臺灣而言,暖化造成的影響則在洪澇與乾旱二方面都有,影響更是加倍的突出。

從中央氣象局長期的數據觀察,暖化現象對臺灣降雨的影響在二十世紀前後有著完全不同的態勢。在二十世紀的前半期(1900~1950年),臺灣降雨的變化型態是變化幅度小,且呈緩步增加的趨勢,是良性的發展。然而一邁過1950年,臺灣降雨變化所呈現的卻是上下大幅震盪,洪澇與乾旱反覆的交替出現,顯示水文極端性在我們的土地上正隨著暖化而日益升高。

水資源危機的挑戰

降雨是臺灣最主要的維生命脈,它的豐枯及強度變化直接地影響著島上的生態環境及生活品質。現在的情況已十分嚴峻,展望未來,全球氣候暖化的趨勢仍將持續升高,對臺灣更是非常不利的警訊。

由百年來降雨型態的變化趨勢觀察,預期臺灣未來水資源的危機一定會更形高昇,旱澇也將以更嚴重的頻率及尺度發生。除了水資源的供需將面臨更大的困難,需要儘速加強管理外,防災及救災的工作也勢必要迎接更大的挑戰。

面對外在暖化情勢的惡性發展,不論是臺灣生態環境的保護,國土及水資源的管理規劃,防災工程設計的準則,我們的政府實在需要加緊腳步,大刀闊斧的採取更有效的對策去因應,將氣候暖化所帶來的衝擊降到最低,進而扭轉劣勢,導引臺灣邁向永續建康的方向去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