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淡水對生態系統和人類福祉至關重要,可是正變得越來越稀缺。今年一月30日「自然通訊」期刊的一篇論文顯示,氣候暖化、人口增長、大量的農業灌溉用水、和城市化正加劇全球水資源短缺問題,影響糧食安全、促使生態系統崩潰,並加劇電廠冷卻用水的限制。
氣候變遷加劇全球水資源短缺
該論文指出,目前全球每年缺水量約為4580億噸,約有40億人每年至少有一個月面臨缺水的困難。如果暖化升溫 1.5 ℃,全球水資源缺口預計將每年增加約 265億噸 (升高5.8%);如果升溫 3℃,每年將提升至 674 億噸 (升高14.7%),影響的人口會擴增到62 億人,情況將極為嚴峻。
目前全球水資源缺口最大的國家是印度,每年缺水1243億噸,影響該國6億人,主要是由於灌溉1.4億公頃農田以及季風季節降雨的不穩定導致;暖化加劇後,印度水資源缺口也將顯著的增高。
未來因氣候暖化,全球各大洲都都會受到衝擊,其中會嚴重缺水的地區包括中國大陸、孟加拉、巴基斯坦、美國、西班牙、土耳其、及中東大部分地區。
氣候暖化的影響因素多
氣候暖化正在快速重塑全球的水資源格局。首先是溫度上升導致蒸發量增加,將更多的水汽鎖定在大氣層中,同時高溫環境需要增加灌溉次數,提升農業用水的需求。第二是水文循環趨向極端化,一方面是區域性乾旱加劇,另一方面是超強暴雨集中發生,造成毀滅性洪澇,並導致徑流大幅流失,減少地下水的補給。
第三是冰川的消融加速,尤其是素有"亞洲水塔"之稱的喜馬拉雅冰川正以每年0.5公尺速度消退,較上世紀末加快了65%,影響周邊流域20億人的水源,堪稱本世紀最嚴峻的水資源警訊。南美安第斯山脈的冰川退縮同樣觸目驚心,秘魯國家冰川的面積已縮減40%,直接威脅到利馬等城市的供水安全。
水資源短缺不僅是量的危機,更包含質的惡化。聯合國環境署的報告指出,氣溫升高導致水體優養化速度加快40%,有害藻華爆發頻率增加3倍。同時,森林大火頻發將大量灰燼沖入集水區,例如加拿大2023年的森林野火導致洛磯山脈多個水庫的濾水系統癱瘓,失去功能。
對臺灣水資源的啟示
回頭看我們臺灣,山脈的陡峭地形導致70%降雨直接入海,先天蓄水困難,近年的極端氣候加劇乾旱的頻率,增加供需的失衡;而政府大力發展的晶片產業又需水甚殷,如台積電3奈米廠單日用水量達6.7萬噸,相當於13萬戶家庭日用水量,這些都是我們先天的脆弱性。
要從當前全球的水資源危機中突圍而出,唯一有效的方案就是要減少用水量 (節流)和增加水資源供應(開源)。在減少消耗方面可以轉向耗水量較低的作物、最大程度地減少食物浪費和提高灌溉效率。在供應方面,擴大儲水基礎設施、投資海水淡化技術以及再利用處理過的廢水,都有助於增加淡水資源。
除此以外,建立智慧水資源管理系統以減少漏水率,加強韌性基礎建設 (如透水鋪面、雨水花園、再生水循環利用),利用累進水費制做好節水,透過系統性的架構重建與社會創新機制,臺灣可將水危機轉化為推動產業升級與社會轉型契機,建立氣候韌性的示範模式。
我們正站在氣候臨界點上,面對氣候暖化加劇的水資源危機,需要的不是悲觀心態,而是奠基於科學的行動意志,這是人類文明在"水行星"上還能續存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