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我是以一場莫札特鋼琴獨奏會,作為貝多芬年的結尾。望向未知的2021年,聆聽古典音樂史上最珍貴的天才莫札特,確實是個美好的開始。
有台灣血統的美籍鋼琴家周善祥(Kit Armstrong),受「鵬博藝術」邀請,在台灣演出全本莫札特鋼琴奏鳴曲。很可惜,與白建宇在台中歌劇院的全本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撞期,幾經煎熬取捨,我決定南下聽白建宇,周善祥則保留了最後一場。
也還好,我沒錯過周善祥的莫札特。在這場音樂會中,我聽到「兩個天才的對話」。
兩位天才的對話
這兩位天才的成長軌跡,如此相像。莫札特3歲開始學鋼琴, 5歲作曲,7歲已經出版10首奏鳴曲,8歲完成第一首交響曲,12歲寫了人生第一齣歌劇,17歲時便已成為薩爾斯堡的宮廷音樂家,當然是音樂史上不折不扣的大天才。
周善祥幾乎不遑多讓,5歲開始作曲、學琴,8歲寫了他的第一首交響曲。11歲,周善祥進入美國專收世界最具天分音樂學子的寇帝斯音樂學院(Curtis Institute of Music),主修鋼琴,同時還在賓夕法尼亞大學選修數學和化學。最後,在數學與音樂之間,周善祥選擇了當音樂家。
不練琴就上場
所謂天才,很難敘述,只能親身體驗。主辦人徐鵬博兄透露,在隔離十四天的時間,他幫周善祥安排住處,同時也租了一架平台鋼琴,供他練琴之用。沒想到周善祥說,他不太需要練琴,但是既然租了,鋼琴可作為作曲之用。結果,隔離時間,周善祥反而投注最多時間研究電機相關理論,音樂會結束後,還要去清華大學擔任訪問學人。
這讓我想起另外一位天才鋼琴家阿格麗希,她學生時代也從不練習,但上場後,彈得比練得要死的同學還好。有個軼事,據說阿格麗希從未練過普羅高菲夫艱深的第三號鋼琴協奏曲,而是每天躺在床上聽室友練,聽著聽著就會了,可以上場一音不差地彈完-包括室友固定彈錯的幾個音。
周善祥深度解析莫札特
周善祥背譜演奏,幾無錯音。最後這場音樂會,周善祥特別選了幾首莫札特創作中賦格技法集大成的曲子,複雜的聲部與樂段,他都彈得清清楚楚,層次分明,技巧極佳不說,他擁有透視樂譜的解析能力,宛若顧爾德。硬要我挑剔,就是他的音色比較單一,這也如同顧爾德,但未如顧爾德能創造出獨有鮮明的音色。
周善祥在安可前的講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說,莫札特是個內蘊非常豐富的作曲家,他常常研究其作曲方式,思考莫札特是如何達到這些效果與色彩。
不同時空的交流
過去我聽演奏家或作曲家提起莫札特,多半是仰之彌高的崇敬。然而周善祥語氣從容,不疾不徐,光從他的措辭與敘述方式,我的感受是:他是以「平起平坐」的天才身分,在與莫札特對話。這相當有意思,流露出天才之間,惺惺相惜的況味。
但是天才不是只有靈光一閃,也有深度與幽微的思考。這場音樂會中有一首原本寫給管風琴的幻想曲K.608,過去我只聽過雙鋼琴版,周善祥用鋼琴獨奏,非常精采,傳達出莫札特生命最晚期的幽暗,厚積薄發,得其神髓。這是兩個天才之間珍貴的交會時刻,能現場聽聞,何其有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