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旱頻發土地劣化 濕地生態恐滅絕

汪中和 /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 2020/10/13 10:34 點閱 4074 次

從去年10月以來,台灣的月雨量除了12月及5月比較多以外,其餘的月份都比歷年的平均雨量少;也就是說,過去的12個月就有10個月的雨量偏低,主要的因素是今年沒有颱風光臨臺灣,是自1964年以來的首次。雖然臺灣避免了風災,卻因少了颱風帶來的豐沛雨量,而提早迎來了乾旱。

西北太平洋迄今只有16個颱風生成,未來還有機會在臺灣附近形成颱風,在適當的天氣條件配合下,或許還能有豪大雨的挹注。若是未來二個月還是沒有颱風雨,明年上半年,特別是中南部,就免不了要遭受乾旱的衝擊。所幸經濟部水利署已經於本月初成立了旱災應變小組,密切注意未來水情的變化,希望確保大家都能用水無虞。

高溫乾旱日趨極端

自地球持續暖化後,天氣的變化日趨極端,高溫乾旱就是主要的衝擊之一。今年不單是我們臺灣的雨水不足,美國的乾旱狀況也惡化至2013年以來最糟糕的狀況,其中西部、東北部和五大湖區域都列為最嚴重類別,其餘地區也經歷程度不等的乾旱衝擊。

唯一例外是東南部地區,因為自今年夏天以來,該區不斷受到一連串熱帶風暴和颶風的侵襲,洪澇不斷。美國的氣候預測中心預估中部平原和加州的乾旱狀況還將進一步惡化,情況確實令人十分擔憂。

乾旱不但直接影響水資源的供應與調配,還威脅到全球的濕地健康。近日科學期刊發表的一項研究,明確的觀察到乾旱期間發生了許多物理和化學的變化,導致濕地的土壤嚴重乾燥,許多地區的狀況甚至是難以逆轉了。

濕地生態環境惡化

濕地對於維護地球的生物多樣性非常重要,它們也能儲存大量的碳,有助於減緩氣候的暖化。全球濕地覆蓋的面積超過1210萬平方公里,在防洪減災、糧食生產、水質改善和碳儲存方面都扮演重要的功能,經濟效益非常高,有學者估計每年可高達27兆美元,創造的益處十分可觀。

然而氣候暖化卻使得濕地長期遭受地表高溫的影響,土壤內的水分蒸發快速,再加上眾多人為的工程及景觀改造,濕地的生態環境正在快速的轉變與惡化。

這份研究也清楚的指出長期乾旱導致濕地嚴重的龜裂和壓實,含硫酸鹽成分的暴露造成土壤和水分嚴重酸化,濕地有機物的損失導致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在許多的案例裡,乾旱可導致超過10年以上的土壤變化,就算土壤在乾旱結束後重新獲得注水,也難以回復原有的健康,甚至還會對水質產生重大的不利影響。

人為、天災雙重壓迫

臺灣在2015年2月就開始施行「濕地保育法」,與「海岸管理法」及「國土計畫法」並列為我國重要的國土三法。然而臺灣的濕地保育仍然面臨許多的困境,例如臺東的知本濕地就飽受不同開發案的覬覦,顯示我們仍然缺乏長遠的眼光,體會不到濕地具有的生態、氣候及人文層面的豐富內涵。

鑒於濕地所蘊含的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價值甚高,如今又受到乾旱的長期影響,在內憂外患的雙重夾擊下,我國更需要盡力保育濕地系統,維護生態的完整與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