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史無前例的舉債與干涉 (經濟學人 20200723)

呂翔禾 2020/07/26 17:05 點閱 4089 次

政府史無前例的舉債與干涉
Governments must beware the lure of free money

雖然在2007-2009年金融海嘯時,外界普遍認為全球政府並沒有藉此準備好面對新的經濟型態。但是疫情帶來的衝擊,讓各國政府開始以凱因斯經濟學積極應對危機:擴大政府干涉市場的幅度、大規模的財政政策與舉債,而且是史無前例的大規模介入。

在這樣的趨勢下帶來4項特徵:首先是政府借錢的比例愈來愈高,IMF預測已開發國家將利用17%的GDP籌措42兆美元用來減稅、刺激經濟。美國正在討論更大規模的紓困案,而歐盟早就通過7500億的歐洲紓困。再來是瘋狂的印鈔票,美國、英國、歐元區與日圓今年已經憑空創造了37兆美元。

這些錢多數都拿來買政府公債以刺激經濟,將造成長期低利率與政府債務飆升。第3是中央干涉的幅度增加,美國聯準會與財政部已經買了AT&T、蘋果與可口可樂的債券,並將這些錢借給非營利的醫院,他們總共持有美國公司11%的股票。

最後是現在的通膨率不高。這也給政府更多印鈔票救經濟的動機,無須擔心政府公債壓垮財政,配合目前的貨幣政策,政府印出來的錢看起來好像是免費的。但不要對此太過樂觀,好像透過財政政策就可以解決問題,如果繼續維持低通膨,印鈔票將可能變成未來救經濟的主流政策,但會讓金融機構過於依賴政府。

許多潛在的金融問題,如影子銀行、金融槓桿操作等,變成政府也要分擔風險;擴大基礎建設可以刺激經濟、增加社福支出,但如果通膨率因為其他因素上揚,經濟體便顯得特別脆弱。市場上的錢愈來愈多,也會讓政客可以有更多大撒幣的機會,這反而讓央行淪為政府的債務管理機構。

每個年代面對的挑戰不同,1930年代要防止大衰退,70-80年代則是克服通貨緊縮。現在的挑戰是要防止政治過度干涉經濟,其中包含授信科技巨擘財務防火牆的尺度、是否能讓央行始終維持負利率、並帶領消費者進入數位金融與行動支付的新經濟型態,「天下並沒有白吃的午餐和免費的錢。」

https://www.economist.com/leaders/2020/07/23/governments-must-beware-the-lure-of-free-mo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