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林意玲(台灣醒報社長)
與談人:汪中和(中研院地球科學所兼任研究員)
賈新興(天氣風險公司總監)
文字整理:張庭維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最近影響全世界的就是武漢肺炎,尤其在中國有數萬人確診,上千人死亡,各國都是談疫情色變,也都在研究武漢肺炎的病源究竟從哪產生?到底人體的免疫系統能不能夠應付這樣的疾病?
但是時代雜誌一篇報導有特別提到說,原來追根究柢,武漢肺炎的產生跟全球暖化是造成了一種蝴蝶效應,也就是說環境的因素,造成了這一波疫情,其間的因果關係,請汪老師分析。
病毒隨氣溫演化
汪中和:氣候變遷讓地球的環境發生改變。第一個,全球溫度越來越高,高溫環境會讓生存在環境中的病毒適應性加強。病毒本來是不耐高溫的,但長期處在高溫的世界裡面,病毒也會慢慢的演化,它的強度就會不斷的增高。
第二個,在高溫的環境下,人的身體會受到衝擊,人體的免疫系統會開始降低防禦的能力。反過來說,外在病毒的攻擊及存在越來越強,但人類自身的防禦能力下降,因此,氣候變遷的炎熱高溫,對於人類的生存是相當不利的。
所以整體來講,我們可以看到,不管是這個高溫熱浪,或者高溫環境下所帶來的水文極端性,或是對生態環境所造成的衝擊,都是會讓我們人類的生存受到影響,再加上人類自身的防禦能力降低,就好像國家的國防沒有辦法做好,敵人來的時候,就很容易攻破,然後長驅直入。
問:請問賈博士,環境跟氣候變遷是如何造成疫情肆虐以致於人類無法抵抗?
蚊子成病毒的媒介
賈新興: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美國疾病管制局、台灣的衛福部也都有做過一些相關的研究。舉例來講,病媒蚊,很多傳染病都是透過蚊蟲或齧齒類來傳染,像是登革熱、漢他病毒等。
當溫度越來越高的時候,蚊子生存的範圍就會越來越廣,以前可能比較侷限在熱帶高溫地區,但是隨著全球溫度普遍升高,地球越來越熱,蚊子可以旅行的距離就越來越遠。從很多的資料中都已經證實,隨著地球的增溫,病媒蚊所生存的環境跟範圍愈來愈廣。
所造成的流行病影響就會愈來愈多,像是瘧疾、腦炎、漢他病毒等等,其實都已經是非常明顯的例子。
暖化造成公衛衝擊
當然還有其他層面的影響,全球暖化其實也會造成人類公共衛生很多的衝擊。台灣衛福部,在2018年的氣候變遷的健康衝擊白皮書報告中,就有以台灣的實際的案例做一些分析跟研究,比如說,當這個寒潮發生前、後,心血管疾病跟呼吸道疾病的致死率比較。
發現寒潮發生後兩週,心血管疾病跟呼吸道疾病的致死率增加。而當出現所謂高溫熱浪時,衛福部的報告也發現,熱浪事件發生前、後的比較,心血管疾病跟呼吸道疾病所造成的死亡率,也都是明顯增加的。
由此可知,因為氣候變遷,高溫所導致呼吸道、心血管疾病的病患,致死率是很明顯上升的。未來氣溫只會愈來愈炎熱,這也是各國要特別去注意的,所以從這2個實際分析的案例來看,當地球發燒後,會讓病媒蚊影響範圍會增加,然後對一些心血管疾病跟呼吸道疾病,因為這個極端的高溫熱浪,致死率也都會提高。
過敏因素增加
氣候變遷在以前,大家可能不認為會對公共衛生造成多大的影響,不會把它當成一個風險因子。現在世界衛生組織已把氣候暖化列入公共衛生的範疇當中,這是我們需要特別去留意的。
另外,因為暖化會造成空氣汙染增加,而空氣汙染也會造成氣喘、心血管疾病發生的機率提高。暖化總共有8個面相會對公共衛生造成影響,像剛提到的病媒蚊、空氣汙染,然後當全球暖化後,春天的季節提早變比較長,而冬天相較縮短,也會增加一些過敏的因素,在中高緯度可能比較明顯,在冬天常引起花粉熱的狀況。
水資源汙染
極端天氣事件還會造成洪水、淹水進而汙染水源,水源遭到汙染就可能導致瘧疾、腹瀉的這種疾病發生,然後病媒蚊也增多,所以其實這是一個全面性的的影響,非常的複雜。所以現在世界衛生組織,特別在關注全球暖化對全球公衛體系的影響,認為是一個非常大的風險因子。
問:過去我們推動過降溫、推動正負2°C、推動氣候變遷觀念。基本上,比較著重在整個大環境跟地球所受到的衝擊為主,可是現在已經影響到人類的生存。如果我們不去注意全球暖化跟氣候變遷的問題,就有可能會在這一波瘟疫來襲時,就集體完蛋。
換言之,氣候變遷不是立即透過暖化衝擊人類,而是透過剛剛講到的病媒蚊、細菌,這些沒有辦法控制的公共衛生的風險,使得人類自食惡果,這方面再請汪老師說明一下,特別針對從這次的武漢肺炎中,去看見氣候變遷對於人類的反撲?
溫度越高衝擊越大
汪中和:世界衛生組織有一個口號非常的吸引人:「千萬不要死於無知。」我覺得,對於現在的流行病、瘟疫來說的話,氣候變遷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也需要我們好好注意跟防範的。
賈博士剛提到,衛生福利部有針對氣候變遷對健康衝擊的政策白皮書,裡面講到,寒潮會對我們人體的健康造成影響,熱浪也會讓人類的心血管疾病、呼吸道受到很大的衝擊,但是比較數據之後,可以發現熱浪所帶來的衝擊是寒潮的兩倍,也就是說,溫度越高給人類帶來的衝擊也就越大。
人體保護機制失靈
對於病毒人體有一個先天性的保護機制,當我們受到病毒侵害的時候,人會透過發燒來增加體溫,創造一個不利於病毒繼續生長的環境。可是,現在病毒,他能夠在暖化的環境中生存,適應溫度的能力也愈來愈強。
因此當我們發燒的時候,以前原本是可以消滅的,但現在消滅不掉了,要燒到更高的溫度,病毒才會死掉,但發燒到更高的溫度,人體可能也會受到損害,所以對於這個人類的生存來說,氣候暖化就像給予病毒增加了可怕的能力,變得更強大,對人類的打擊傷害就越嚴重。
蝙蝠百毒源頭
武漢肺炎現在世界衛生組織也給予新的名稱,叫做新冠肺炎。新冠肺炎病毒的來源,許多研究表明,目前大流行的新型冠狀病毒可能來源於蝙蝠。蝙蝠是哺乳類動物,與人類一樣擁有溫暖體溫,可以抵禦病毒與細菌入侵。
目前為止人類已從蝙蝠體內發現超過140種病毒,其中60多種是人畜共患病毒,引發「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伊波拉出血熱(Ebola Hemorrhagic Fever)的致死病毒,都能在其體內找到。
人類的平均體溫為37°C,蝙蝠的體溫則經常可以升到40.5°C左右,這意味著蝙蝠可以攜帶全部病原體,而不會遭受病毒侵害。在不久的將來,隨著全球氣溫升高,蝙蝠將繼續受到其體溫的保護,而它所攜帶的病原體將更能傷害到人類。
問:人體的免疫功能失效,這是一個不可逆轉、很可怕的現象,請問賈博士如何看待此種現象?
免疫系統下降
賈新興:人體免疫系統應該是我們抵禦病毒最重要也是最後的防線,剛剛汪老師提到說,當整個地球暖化,病毒、病菌愈來愈適應這種高溫的環境,所以當我們以前可能只要發燒到37°~38°C左右,體溫本身具有阻止各種有害病毒入侵的功能,當病原體入侵人體,免疫機制便會開始運作,人會發燒,使體溫更高,創造病原體難以生存的環境,以抵抗疾病。
但是全球暖化導致病毒生活在高溫的自然環境裡,它們適應人體高溫的能力也就越強,反而是人類適應高溫的狀況沒有病毒那麼快,造成疾病對人類衝擊更大,我想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我們需要特別留意的。
當然還有當北極永凍土融化時,埋藏了數千年的病毒會釋放到大氣中,人類難以與之抗衡,這或許也是將來人類公共衛生安全的一個潛在風險因子。
問:經過新冠肺炎以後,人類社會真的要痛定思痛,好好正視氣候變遷的問題,也必須趕快加緊採取行動,否則下一波來襲時,人類說不一定能挺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