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夢幻中國的面紗

醒報編輯部 2020/01/09 14:26 點閱 2409 次

我是台灣人,目前以外籍身分在中國工作。

最近幾次回台灣發現,到現在還是有很多台灣人會羨慕在中國發展的機會。許多計程車司機得知我在中國工作,都說他們也勸兒女離開台灣,去中國打拼。

中國看起來很有活力,商機蓬勃,年輕人充滿幹勁。我不是經濟學家,我也不去重複大多數經濟學家對中國經濟的觀點。我就談談個人經歷吧!

多數商家「割韭菜」

我家人在2017年跟朋友創業,在上海法治建設最先進的行政區之一租了一間工作坊,位於信譽優良的創意園區。園區經理特別照顧我們,不只是因為我們用心裝修,美化園區,給他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他告訴我們,他在這園區那麼久,我們是極少數老實從事實業的商家。中國民間大多數人都是勤勤懇懇的百姓,譬如巷子裡的雜貨店、小區裡的清潔工,但是在這種高檔園區,絕大多數商家都是來「割韭菜」的。

經理告訴我們,園區內大多數商家,都是經營幾個月,就違約退租,譬如某培訓機構,招了大批會員,收了大筆會員費,三個月後就關門了。

開店先「打好關係」

經理還說,我們隔壁的餐廳,本來是一個德國人開的salad bar。那德國人很認真,為了保證食材新鮮,蔬菜都是每天直接從農場用小包裝送到的。結果,他因為沒有先跟相關政府部門「打好關係」,該部門就來找麻煩,說廚房太小,違反規定,必須開罰或勒令停業。他被罰了一大筆錢,心灰意冷,把店家收了。

現在進駐的餐廳,廚房一樣小,卻因事先疏通關係而能正常營業,顯見當初政府部門根本不是依法辦事。

中國政府破壞契約

一年多前,我們接到地方政府通知,說我們的樓梯違建,必須拆除。這是園區業主的責任,經濟損失由園區承擔,對我們造成麻煩,也就算了。想不到,政府此舉另有目的。

半個月前,我們收到園區通知,說地方政府看上我們工作坊的閣樓,要徵收作黨建辦公室,限我們一週內搬離。

這無非是迫使園區違約,園區也很無奈。民間契約本來應該是由政府監督保護的,想不到在堂堂大上海,地方政府都能這樣主動令民間法人破壞契約。而由於我們不是業主,我們的損失不會從政府得到任何賠償。

中國目前仍缺乏健全的法治來保護老百姓,我們辛苦經營的空間,為了讓給地方政府作黨建辦公室,被迫接到通知後一週內撤離。現在我們二樓已經清空,準備搬到園區另一個空間,目前才剛開始裝修。

不尊重契約精神

說到契約精神,這至少在體制內的單位裡是可以信賴的吧?我自己在中國,是在體制內的科研單位任職,入職的時候,合約上寫著,只要符合相關條件,就可以申購人材專項房。

當初這專項房吸引了很多外籍人才,單位人員在招攬我的時候,也多次拿人才專項房當亮點,試圖吸引我去申請。入職後,單位人才辦、人事處的人員也都特別提醒我,留意建築封頂後的分房通知。

當時我問單位行政人員,所謂「符合相關條件」,究竟是什麼條件。對方告知,這必須到分房的階段才會公佈。我當時就非常納悶,怎麼有這樣制定契約的?簽約就表示我同意合約上的條件,但這條件居然是待發佈的。

果不其然,分房的時候,我不在人才專項房的申購名單上。我打電話去相關部門詢問,原來之後發佈的條件要求,必須是中國公民才能申購專項房;外籍人員只能購買商品房。專項房位於精華地區,類似台北信義區的概念,而商品房位於開發中的郊區,類似新竹;商品房價格比人才房高了幾倍,與市價幾乎無異,沒有什麼優惠,還附加一堆限制。

最後,考慮到中國房市以及整體經濟的泡沫危機,我們決定放棄單位提供的商品房。

無法申請國內信用卡

作為外籍人士在中國的經歷,我在中國入職的時候,外籍人士申請信用卡,非常困難。銀行還是很願意協助我,但是遞出幾次申請,多方修改,仍舊無果。而現在,外籍人士已經完全無法申請中國國內的信用卡。而中國對外國換匯、轉帳的諸多限制,大家應該都有耳聞。

這意味什麼?這意味,外籍人士、境外人士在中國賺的錢,只有小部分能換成本國的貨幣,而他們又沒有中國的信用卡來支付境外的開銷。

像我,境外收入微乎其微,賺的都是人民幣。問題是,我沒有中國信用卡,只有台灣信用卡。這樣,我在國外網路書店買書的開銷、出國參加會議的開銷,都是用台幣信用卡支付的,而我唯一還款的途徑,就是每次回台灣,隨身攜帶不超過兩萬人民幣的現金,回台灣換成台幣使用。

取於中國用於中國

這樣一來,信用卡很容易入不敷出,以致我到後來都盡量用支付寶,少用信用卡。問題是,外籍人士的支付寶、微信帳號,都不支持境外支付,所以每次我出國或回台灣,都只能使用台幣信用卡或現金。

這意思是,中國政府的政策就是逼在中國工作的外籍人士把在中國賺到的錢花在中國。這對於家人仍居住在境外的外籍人士來說,非常不友善。我一人在中國工作所以還好,但家人都在台灣的親戚,賺的錢很難滙回台灣,為了養家,得費盡心思託人幫忙,小筆小筆攜帶。

中國沒有想像美好

這幾年,我們身邊好多外國人都回流了。中國就算在出入境政策上,提供諸般便利,整體環境仍然對外籍人士不友善。這樣的經濟政策令我不禁納悶,既然鼓吹「多邊主義」,不就應該開通境內外資金自由流通的管道嗎?這種政策,不正是保護主義嗎?

從身邊朋友的故事,還有新聞沸沸揚揚的杭州P2P信貸事件、上訪者遭受的壓迫,到國內經濟學家都在講,國家打房政策難以應付的房市泡沫,我們必須好好想想,中國或許不是大家所想像的那般夢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