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論衡)認真面對美國高關稅的時代

林建甫 2025/08/03 16:28 點閱 190 次

美國對全世界實施對等關稅政策,台灣被訂為20%的稅率,日、韓只有 15%,台灣產業界恐面對巨大衝擊。

高關稅時代來臨

20%關稅環境讓利潤率「毛三到四」的傳統產業尤其倍感辛苦。經濟部點名,工具機、模具、塑膠製品、電子材料的衝擊嚴重。國際競爭大,這些產業難以將關稅成本轉嫁給終端市場,只能被迫降價,甚至喪失訂單。

根據中部精密加工業者實例,有出口美國的模具業者近期已遭美方買主要求轉單至低稅率國家再進口美國或要求大幅降價。更不容忽視的是,台灣對美出口結構以高科技產品為主,佔出口比重近三成。雖目前尚享受《資訊科技協定》下的免稅待遇,但若美方未來援引《貿易擴張法》第232條款,將AI伺服器、晶片、低軌衛星等納入國安課稅範圍,台灣電子供應鏈恐將面臨嚴峻重構壓力。

出口模式亟待重構

過去三十年,台灣產業崛起有賴於自由貿易體制,透過WTO與ITA等多邊協定,台灣產品能以具競爭力的價格進入全球市場。但當保護主義升溫,全球經濟走向區域化與國安導向,這些制度性優勢正快速流失。

台灣產業長期仰賴代工與製造,未能建立具主導性的品牌與通路,導致「Made by Taiwan, not Owned by Taiwan」的失衡現象。當出口環境不再友善,規模經濟與成本優勢不再靈驗,出口模式必須徹底翻新。

實務上,已有半導體設備業者轉向歐洲市場推展自主品牌,並透過德國工業展建立長期通路關係;另有台南紡織企業,開始推動智慧紡織與自有運動品牌,擺脫純代工模式。這些案例顯示,唯有轉向自主創新、加強品牌能量,台灣才能在失衡的全球秩序中站穩腳步。

對等關稅背後的戰略

川普所謂的「對等關稅」並非源自經濟效率或自由貿易精神,而是懲罰性策略,目標在於縮減美國貿易逆差、重振國內製造。邏輯簡單而粗暴:誰對美順差大,誰就該課高稅。

這種說法雖符合美國復興製造業的企圖,但對台灣而言,這代表出口優勢正被重新定義與挑戰。在WTO功能式微、多邊談判癱瘓之際,台灣恐被迫在雙邊談判場域孤軍奮戰。

然而,美中台三角關係是關鍵,未來台灣若無法在安全、投資、技術等議題上與美、中建立默契,恐將在貿易上繼續遭受不對稱對待。因此,台灣外交與經濟戰略亟須整合,處理好美中台的事務。

打造新型出口體質

面對新變局,台灣必須正視這不再是短期貿易紛爭,而是新的經濟冷戰格局開端。因此,出口模式、產業結構與市場戰略皆須同步轉型。首先,傳統產業須透過智慧製造、數位升級,提升附加價值與差異化能力,例如彰化螺絲業者近年已導入AI檢測系統,提高品質控管,成功進軍德法市場。

其次,出口市場多元化是當務之急。外貿協會應更積極協助企業參與東協、南亞與中東大型採購展會,並與歐盟技術認證機構建立快速通道。

第三,政府應設立「全球貿易戰略應變中心」,整合外交、經濟、國安等資源,提供產業即時風險評估與應對指引。唯有將危機轉化為改革驅動力,台灣才可能脫離過度依賴外部規則的舊型出口體制,邁向具有品牌、技術與制度韌性的經濟體。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