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漁業危機下的永續挑戰與臺灣責任

醒報編輯部 2025/11/27 15:02 點閱 172 次

每年十一月21日是「世界漁業日」,起源於 1997 年的「世界漁民與漁工論壇」,強調漁業資源保護、反對過度捕撈、保障漁民生計,呼籲全球正視漁業資源的危機。2003年聯合國糧農組織支持此倡議,這一天就成為全球性紀念日,提醒世人重視漁業資源的永續性,保護海洋生態系及漁民的權益。

世界漁業日的警鐘

漁業不僅是人類糧食的來源,更是文化、經濟與生態的核心。然而,隨著全球人口成長與消費需求的快速增加,全球約三分之一的魚類資源已被過度捕撈,剩餘的資源也有逐漸枯竭的風險,漁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今年六月公布的《世界漁業白皮書》,全球90%魚種已達生物承載極限,過度捕撈量較2015年增長37%,東亞海域的漁獲物種多樣性更在過去十年銳減42%,呈現「漁網越密,魚群越稀」的惡性循環。如果不改變現有的漁業模式,未來數十年內,海洋可能失去作為「糧食倉庫」的功能。

全球漁業呈現的危機在於高經濟價值魚種(如鮪魚、鱈魚、鯊魚)遭到過度捕撈,部分族群已瀕臨崩潰,同時非法、未報告與未管制漁業的活動造成每年數百億美元的損失,破壞合法漁民生計。另一方面,氣候變遷導致海水升溫、酸化,影響魚類棲地與繁殖,衝擊整個海洋食物鏈;加上塑膠、重金屬與化學汙染海洋環境,威脅漁業的安全,對社會與經濟構成嚴重的挑戰。

因應漁業危機的策略

面對日益險惡的危機,我們應盡快建立永續漁業的管理制度,依據科學數據設定捕撈量的額度,避免超過資源的再生能力,並利用衛星、人工智能及監測大數據追蹤漁船活動,防止非法捕撈,還需加強區域漁業管理組織的角色,鼓勵漁民採用永續的捕撈方法,如使用環保漁具、遵守捕撈季節和限制,確保跨國海域的資源共享與保護。

在海洋生態系方面,要擴大海洋保護區,推動紅樹林、珊瑚礁與濕地復育,減少汙染,恢復漁業資源的自然補充力。對於消費的層面,推動永續標章制度,推廣多元化的海洋飲食,鼓勵消費者選擇在地的魚貨,支持小規模漁民;在各地舉辦漁業與水產養殖的宣傳活動,增加民眾對永續漁業和水域保護的認識。

臺灣的角色與責任

對於四面環海的臺灣來說,雖只佔全球海域面積的1%,卻因黑潮與親潮的交會孕育出27%漁種,漁業出口量居世界前列,人均食魚量也高於全球平均,是全球重要的漁業國家之一,漁業的永續發展對經濟和社會福祉至關重要。

根據2024年臺灣首次公布的常見魚類普查,針對40種漁港市場常見魚類發現,高達24種從海中現撈的魚類已呈現過度耗竭的情況,顯示臺灣海域的魚類資源正在下滑,我們必須嚴肅正視。

歐盟曾對臺灣漁業管理體制不完備提出批評,臺灣已推動「漁業三法」的修訂,強化漁獲量監測與漁船管理,打擊非法的漁撈行為,未來需要更嚴格的執行。此外,加強海洋生態環境的保護,推動漁產品取得國際永續標章,鼓勵消費者遵循「海鮮選擇指南」的原則,都是可行的策略。
全球漁業危機的核心在於人類需求與自然再生能力的失衡,臺灣作為「吃魚大國」,更有責任在全球永續漁業中扮演積極的角色,這不僅是為了維護漁民生計與出口市場,更是為了守護海洋生態,確保下一代仍能在餐桌上享用健康美味的魚類。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