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當前氣候危機的緊急性與突圍路徑

醒報編輯部 2025/11/20 15:51 點閱 180 次

2015年通過的《巴黎氣候協定》,曾被視為人類共同因應氣候變遷的里程碑,協定的核心目標是在本世紀期間,將全球升溫控制在工業革命前基準值的 2℃以內,並努力限制在1.5℃。然而,十年很快過去,現實卻令人極為失望。

巴黎協定的十年失落

根據聯合國最新報告,地表平均溫度已比工業革命前高出約1.5℃,逼近協定的「安全紅線」;高溫的地球導致極端天氣頻繁,熱浪、乾旱、暴雨、颱風、海平面上升等災害在全球各地輪番肆虐,造成糧食危機、能源短缺、公共衛生挑戰。然而化石燃料仍佔全球能源結構的主體,煤炭、石油與天然氣的退場進展緩慢,碳排放曲線未見顯著下降。
這些現象顯示,巴黎氣候協定雖具象徵意義,但在制度設計與執行力上存在重大缺陷;目前全球生態環境正邁向臨界點的深淵,氣候危機已不再是未來的威脅,而是正在發生的人類生存挑戰。

聯合國氣候會議的困境

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 (COP) 自1994年開始舉辦,歷經30多年的氣候談判,確實推動了部分進展,例如建立碳市場、推動綠色融資、強調世代正義等;然而因應氣候暖化的困境依舊明顯,各國在會議上提出的減碳承諾缺乏法律約束力,導致「說得多、做得少」,承諾與行動之間落差極大,加上能源轉型涉及龐大的經濟利益與地緣政治,石油與天然氣出口國往往阻撓減碳進程,化石燃料至今退場困難。
此外,公平與責任分配的爭議大,發展中國家要求「氣候正義」,認為已開發國家應承擔更多歷史責任並提供資金與技術支持,但落實有限。過去談判多聚焦減碳層面,忽視了調適的重要性,導致弱勢國家在面對極端天氣時缺乏資源與韌性,財產及人命的損失日益沉重。
本(十一)月10~21日,COP30在巴西貝倫召開,並提出「全球調適目標」(Global Goal on Adaptation),將「調適」與「減碳」並重,但各國承諾遠遠不足,國際談判行動困難重重,缺乏強制性功能的COP會議機制亟需改革。

臺灣的脆弱性高 要切實行動

臺灣在最新公布的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CPI) 中再度被評為「非常低」的等級,這個結果不僅是國際評比的冰冷數字,更是對我們國家生存的嚴肅警告,顯示在減碳政策落實上嚴重不足;主要原因不僅在於能源結構大幅依賴化石燃料,長期陷於「高碳鎖定」的困境,更在於我們的地理環境與社會條件 (人口密集與都市化壓力大、能源與糧食依賴性高),以及政策與制度不足,脆弱性特別高,容易受到氣候危機的衝擊。

因此臺灣要突破當前困局需要系統性的戰略調整,將「調適」視為生存的優先策略,並持續推動減碳,以確保國家能永續發展。當前我們應採取的優先策略應該是水資源管理的強化、智慧防災的都市與土地規劃、基礎設施 (能源、交通、通訊系統、海岸防護) 的韌性建設、綠色產業與智慧農業的快速轉型、全面推動氣候教育、培養青年世代的永續意識、拓展國際的氣候合作等。
全球氣候危機已進入緊急狀態,巴黎協定的目標岌岌可危,COP的行動仍然遲緩,臺灣的氣候未來,不能等待國際協議的救贖,而需啟動「生存模式的轉型革命」。面對極端天氣與地緣脆弱性,唯有結合政策、科技、社會三大面向,築起屬於自己的方舟,臺灣才能在全球的氣候危機中找到生存之道,並為我們的後代留下希望。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