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水資源的嚴峻挑戰,我應汲取「世界水週」的經驗,加速整合管理。
本月24日,全球矚目的「世界水週」(World Water Week)在瑞典斯德哥爾摩正式揭幕,來自 130 多個國家、超過3千名政府官員、研究人員、企業領袖與非政府組織代表齊聚一堂,以「水資源與氣候行動」的主題建立全球共識,將水資源置於氣候行動的核心,加速實現聯合國永續發展關於「潔淨水與衛生」(SDG6)及「氣候行動」(SDG13)的目標。
全球水資源的危機
「世界水週」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水資源領域的年度盛會,為期一週的討論與行動倡議成為全球水資源議題的最高對話平台,涵蓋水資源治理、跨境水合作、智慧水管理、自然基礎解決方案、以及水與能源、糧食的「三重連鎖關係」,這些議題的交織,凸顯水資源已不再是單一部門的問題,而是全球安全與永續發展的核心。
其中「水與氣候系統的交互影響」的焦點之一,就放在冰川快速消融對全球水文循環、糧食安全、能源供應與生態系統的深遠衝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將 2025 年定為「國際冰川保護年」,並設立每年三月21日為「世界冰川日」,呼籲各國要加速相關的氣候行動。
冰川是地球的「淡水銀行」,儲存了全球約 70% 的淡水。然而,氣候暖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侵蝕這筆寶貴資產。根據聯合國報告,過去 20 年間,全球冰川質量平均每年損失達2670億噸,直接影響數十億人口的飲用水、灌溉與水力發電來源。冰川消融不僅意味著淡水供應的減少,還會改變河川流量時序,增加洪水與乾旱的風險,並加速海平面上升。對依賴冰川融水的地區而言,這是一場關乎生存的危機。
臺灣水資源壓力大
對臺灣來說,冰川似乎遙不可及,但其影響卻關乎到我們的用水安全。冰川消融改變全球氣候系統,影響西太平洋颱風生成與降雨分布,進而衝擊臺灣的水庫蓄水與農業灌溉。
臺灣的水資源結構本就脆弱,雖然全年降雨量高於世界平均,但 80% 集中在夏季,且常伴隨颱風豪雨,難以有效儲存,因此人均水資源量低,僅約世界平均的六分之一,被列為「缺水國家」。近年來極端氣候加劇,旱澇交替頻率上升,2021 年中南部大旱與 2023 年多起極端暴雨事件,皆凸顯調適的迫切性。
此外,臺灣的經濟結構高度依賴穩定的供水,如半導體、電子、石化、食品加工等皆為高耗水產業,任何水資源供應的大幅波動,都可能引發供應鏈中斷與經濟的衝擊。
國內政策的行動契機
「世界水週」的核心訊息很清楚:水資源不只是環境的議題,更是經濟、社會與安全的基石。冰川消融、極端氣候頻生、人口成長與產業需求,正將全球推向水資源的臨界點。對臺灣而言,我們的用水安全更是與全球氣候系統緊密相連。
面對水資源的嚴峻挑戰,臺灣需要將氣候政策與水資源治理真正的整合,制定具法律約束力的全國性氣候調適計畫,把防災、調適、減碳三大面向與流域治理、都市排水、用水管理放進同一個系統思維中,並透過專款補助與碳定價收入,支持地方推動耐淹、耐旱又低碳的水資源基礎建設。
藉由汲取「世界水週」的國際多維度成果與經驗,並在國內落實跨部門治理、智慧水管理與多重的自然解決方案,不僅可以提升韌性,也能在面對氣候變遷與用水挑戰時,更具整合力與創新力,邁向安全、公平且永續的用水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