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全球水文循環失衡的警鐘與挑戰

醒報編輯部 2025/09/25 13:43 點閱 1001 次

本月18日,世界氣象組織發布《2024年全球水資源狀況報告》,涵蓋了水資源現況、監測技術進展、以及政策建議的三大面向,重要的結論是全球水文系統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極端化,氣候暖化已在顯著影響地球的水資源,並且當代水危機正呈現多種維度的惡化情況。

極端水文事件頻率激增

該報告首先指出2024 是有氣象觀測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地表的高溫與蒸散量的激增導致乾旱與洪水在世界各處交替頻繁發生,全球約三分之二的河流集水區已連續第六年出現水流量嚴重失衡的狀態,反映水文循環系統的極度紊亂;北半球的副熱帶高壓區正以平均每年0.5°的速率北移,加劇乾旱化的程度,尤以地中海區域最明顯;北緯40°以上流域融雪期平均提前18天,影響農業灌溉的週期。
極端降水事件的頻率較20世紀末增加170%,百年一遇洪災的發生頻率提升了4.7倍,另一方面乾旱的平均持續時間延長至8.2個月;這種「旱澇急轉」現象在東亞季風區尤為顯著,例如西北太平洋的邊緣區域,強降雨日數增幅達22%,但是無雨日的連續期也同步拉長。

水質大幅退化

全球75個主要湖泊中,在夏季的水溫均高於正常值,影響水質與生態系統。全球63%的跨國河川流域出現微塑膠濃度超標,而農業徑流導致的優養化水域面積較2015年擴張41%。更嚴重的是,熱浪引發的淡水藍綠藻暴發事件,在2023年造成27億美元的淨水處理成本。
2024年是連續第三年全球的冰川出現全面性消融,總量達4500億噸,相當於一座高7公里、寬7公里、深7公里的巨型冰塊,導致海平面上升約1.2毫米,進一步加劇沿海地區的洪澇災害。冰川的快速消融,一方面增高冰川湖潰決的發生,使下游地區岌岌可危,另一方面直接導致淡水供應量減少,惡化依賴冰川周邊國家的水資源短缺,進而影響糧食安全和農民生計。

社會與經濟衝擊深遠

當前全球每年約有36億人面臨至少一個月的供水不足,預計2050年將超過50億人。極端水文事件導致經濟嚴重損失並引發國際衝突,水資源壓力成為全球重要議題。這種「水文骨牌效應」正重塑人類文明的地理基礎,需要建立基於水--能源--糧食聯結關係的新型治理架構。
臺灣雨量豐沛,但是由於受地形陡峭與河川短促影響,水資源的時空分布極不均,實際可利用率不到20%,先天上就非常脆弱。再加上農業用水佔比71%,但灌溉效率僅45%,而西部都會區人口密集與工業用水不斷成長,供需壓力非常大。為滿足用水需求,地下水成為救急來源,長年超量汲取下來,引發西南部地層下陷速率高、顯著下陷面積廣的慘痛環境代價。

台灣應重視水危機

這些因素使臺灣在全球水循環失衡的背景下,面臨更高的水資源風險,我們亟需建立「立體水危機應對架構」來因應,從發展AI預測模型強化水資源監測與預警系統,加強推動水資源多元化與再生利用,提升社區與產業的水韌性,建立全民水風險意識與行動能力,將水資源納入氣候調適政策,與能源、土地、災害管理整合等策略,在重重危機中尋找轉機。
世界氣象組織的最新報告不僅是現實的警告,更提醒我們需跳脫「追趕式水管理」,轉向「適應型水智慧系統」。唯有跨部門、跨世代的革新,臺灣才能在全球水危機中站穩腳步,成為亞洲水資源治理的典範。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