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論衡)對等關稅衝擊全球:川普的政治算盤與市場反噬(林建甫)

林建甫 2025/04/14 16:53 點閱 1392 次
美國總統川普近日宣佈的「對等關稅」,掀起全球貿易秩序的風暴,也引發市場劇烈震盪,導致美國債券殖利率與美元指數雙雙下跌。(網路截圖)
美國總統川普近日宣佈的「對等關稅」,掀起全球貿易秩序的風暴,也引發市場劇烈震盪,導致美國債券殖利率與美元指數雙雙下跌。(網路截圖)

美國總統川普近日宣佈的「對等關稅」,掀起全球貿易秩序的風暴,也引發市場劇烈震盪,導致美國債券殖利率與美元指數雙雙下跌。

對等關稅的歷史背景

自1970年代起,美國便長年處於貿易逆差狀態。隨著全球化加速發展,美國製造業生產逐漸外移,國內消費對進口商品的依賴也日益加深。特別是與中國的貿易關係,自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迅速擴大,雙邊貿易失衡也隨之惡化,成為美國政治場域長期無法忽視的議題。

川普認為,透過懲罰性手段可促使對方開放市場、降低美國商品的進口門檻,最終實現雙邊貿易再平衡。早在2016年總統大選時,川普便已表露此一立場。他主張保護美國工人、遏止「不公平貿易」,此論點獲得部分中下階層選民的支持,也成為他當選總統的重要關鍵。

對等關稅是談判策略

原意上,「對等關稅」指的是美國對那些對美輸出商品課以高關稅的國家,徵收同等比例的報復性關稅。然而,川普的論述邏輯是,只要出現貿易逆差,就代表對方對美國商品收取高關稅,因此美國應以同樣方式反制,以實現所謂的貿易「公平」。

可惜他完全忽略了貿易其實是雙方自願的行為。貿易逆差的產生,多半是因為美國國民買得太多,或是外國國民買得太少,這是市場選擇的結果。川普主張,既然有逆差,美國就應讓對方的產品在進口時付出更高的關稅代價。

因此,對等關稅的表面目標是扭轉貿易逆差,實際上則是藉由關稅槓桿向順差國施壓,迫使其在談判中讓步。然而在全球供應鏈高度整合的當代,使用關稅作為武器所帶來的反效果也不容小覷。提高進口商品價格將進一步推升通膨壓力,衝擊消費者信心,同時也使跨國企業面臨更高的營運成本。

對等關稅衝擊金融市場

自川普宣布這項政策以來,金融市場立刻出現顯著反應。美國股市劇烈震盪,各大指數連跌數日,科技與製造類股首當其衝,反映出投資人對政策不確定性與全球貿易前景的憂慮。

而原本應具避險功能的美國國債市場,卻出現殖利率急速上升的異象,10年期公債殖利率一度突破4.8%,創下自2023年底以來的高點。殖利率飆升不僅意味著債券價格下跌,更代表市場對通膨與聯準會升息的預期升高,將大幅提高企業與家庭的借貸成本,對整體經濟形成壓力。

過去歷史經驗顯示,美國課徵關稅往往伴隨美元升值,但這次美元不但未走強,反而急劇貶值。

結論與前瞻

在市場劇烈衝擊下,川普隨即轉向,宣布暫緩90天實施,並與各國展開談判。然而,川普提出的對等關稅,雖在政治上具有直觀吸引力,卻忽略了全球貿易結構的複雜性與相互依賴的現實。
美國作為全球最大市場,享有較低的消費稅與更自由的市場機制,這些制度優勢正是過去外國商品能以競爭價格進入美國的重要背景。川普雖意圖改寫舊有貿易秩序,其施行方式與政治語境卻可能加劇全球化退潮的趨勢。

當前世界正處於供應鏈重構、地緣政治重組的關鍵時刻,若美國以單邊主義重新布局經濟戰線,勢必引發其他國家的集體反應,掀起新一波保護主義浪潮。在此情勢下,對等關稅所帶來的不僅是貿易數據的波動,更可能是全球經濟合作模式劇變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