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的潛在危機:乾旱

汪中和 /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 2019/10/08 16:25 點閱 2407 次

根據歐盟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在本月初公布的數據,2019年9月是地表有溫度記錄以來最熱的9月,略高於與2016年9月所創下的舊紀錄。

暖化導致連續高溫

根據該團隊的觀測,今年6月與7月都締造了當月的最高溫記錄,而今年8月則是排名全球第二。加上剛剛加進來的9月,已經使得今年夏天以來連續有四個月接近或是打破地表的高溫記錄;這一波接著一波破紀錄的高溫和熱浪提醒我們,全球長期的暖化趨勢值得警惕與注意。

高溫帶來一項可怕的連鎖後果:乾旱。劇烈降雨和強烈風暴會造成立即可見的損害,促使大家提高警覺,而長期的乾旱就像慢動作的電影,後果驚人但前期十分不容易察覺,是個可怕的無聲海嘯。

地表水資源逐漸流失

全球乾旱觀測網站彙整衛星的觀測資料公布每月的世界乾旱分布圖可以看出,涵蓋一半以上的陸地面積的土壤濕潤度都嚴重不足,也就是說地球的五大洲(歐、亞、非、美、澳)同時在發生乾旱,這是暖化環境下,地表的蒸發作用強化所造成的結果。

隨著全球地表溫度逐漸上升,乾旱開始逐漸嚴重,全球的水資源及糧食的供應正面臨可怕的風險。在1995年時,全世界約有8%的人缺乏充足的供水;聯合國預測到2050年,缺水的人口將會增加到42%,可以預想屆時將會四處爆發搶水的紛爭。

糧食產量減少

另一項可怕的危機當然就是糧食的供應。乾旱干擾了作物的生長,繼而減少作物的產量。以小麥為例,它為人類提供了五分之一的熱量,全球小麥的貿易量是稻米和玉米二項的總和。小麥成為優勢作物,部分原因就是其生長期間的用水量需求相對較低。然而高溫加乾旱已經使得15%的小麥產區受到嚴重的影響,從而推高小麥價格,給全球糧食市場帶來衝擊。

在19世紀,亞洲、南美和非洲發生的乾旱曾導致嚴重大饑荒,有5千萬人因而喪命。最近的研究也警告說,由於氣候暖化及不可避免的極端天氣變化,到本世紀末世界約有三分之二的小麥種植區會面臨嚴重的影響,比19世紀的情景更為嚴重,不論是已開發的國家或是未開發的國家都會受到波及,當然低收入的貧窮國家受創最重。

擴大耕地的惡性循環

乾旱減少作物產量時,農民被迫擴大耕作範圍至附近的森林保護區以提高收益。但森林的重要作用就是穩定氣候和調節水資源,當森林被大規模砍伐,水資源會減少,氣候變化更極端,造成惡性的循環。當前世界許多受乾旱影響的地區,例如中東與非洲,就是糧食嚴重短缺的地區,它當然也是社會動盪的脆弱地帶,影響世界的穩定。

糧食危機迫在眉睫

乾旱化不但是糧食生產的主要威脅,也會加快土壤退化、擴張沙漠化及喪失植物和樹木的覆蓋率,連帶使森林野火的災情更加頻繁,加劇氣候暖化及空氣汙染的衝擊。近期的研究還發現,氣候暖化及乾旱會增加農作物有毒物質的分泌。例如玉米、豆類和木薯等植物會產生大量硝酸鹽和氰化氫,這些物質對家畜和人類都會產生致命的後果。

臺灣目前糧食的自給率以熱量計算大約只有35%,進口的比例相當高。考量氣候暖化及乾旱的長期影響,不單本地的生產會降低,國外的進口也會受限,糧食供應將會是另一項國家安全的危機,現在就要趕緊推動各項因應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