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氣候暖化持續 農業挑戰升高中

醒報編輯部 2025/03/16 10:28 點閱 2816 次

根據《自然-食品》期刊今年三月4日的一篇研究,氣候暖化對全球農業有極為深遠的影響。該研究針對30種主要的作物 (分為穀物、水果和蔬菜、油料作物、豆類、和澱粉類五組),涵蓋了全球1.2億公頃的耕地,探討未來升溫幅度比工業革命時期高1.5℃、2℃、3℃和 4℃的四種情景下,這些農作物可能遭遇的影響;過去許多關於農業和氣候變化的研究只關注對玉米、小麥、水稻和大豆等主要作物的影響,這是頭一次將研究擴展到主食以外的作物,甚具意義。

農作物的安全空間減少

該研究根據年降雨量、生長季節溫度、乾燥度等核心參數,發現在升溫1.5℃的情景下,所分析的30種作物中,超過一半耕地的適作區面積將會減少,授粉成功率降低,土壤固碳能力衰退,受影響最嚴重的作物是小麥、大麥、大豆、扁豆和馬鈴薯。

當氣溫上升2℃時,不但受影響的作物數量增加,已經受到影響作物的面積下降更為顯著,在某些類別還會超過50%以上。在升溫達3℃的情境中,所有作物的適宜耕地面積都會一致的減少;若升溫到了4°C,全球農業地理的格局將會徹底的重組,現行糧食體系將會面臨結構性的瓦解,將對全球糧食安全、農業生產力以及生態系統造成無法回復的可怕衝擊。因此控制暖化的升幅及速率,是當前全球最重要且急迫的工作。

不均勻的區域影響

該研究還顯示,氣候暖化對作物生產和多樣性的影響因地區而異。熱帶地區作物多樣性的下降最為顯著,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南亞,尤其暖化超過2℃時,熱帶地區可耕作的農田面積更會減少超過70%,將是難以承受的打擊。

遠離赤道的地區(如北美、歐洲、中亞和拉丁美洲),在暖化2℃之內的情況,可能增加作物的多樣性,並提升高緯度地區的生產力,為氣候變遷的適應提供一個補償的機會;然而若升溫高達 3℃以上,農田作物的多樣性及面積也同樣受到明顯影響。

目前全球地表均溫正在邁過1.5℃,顯示全球的農業生產開始從熱帶向溫帶國家移轉,不但會重創熱帶的農業,未來溫帶地區極端天氣事件的增加,也會危及全球的糧食安全。

國際合作是必要策略

氣候變化的影響是全球性的,首先熱帶地區的農業多樣性下降,會影響全球的糧食供應鏈。其次,不同地區面臨的問題不同,熱帶國家迫切需要技術轉移和資金支援做好轉型的工作。此外,農業適應需要各國共用氣候資料和農業互補,才能準確預測和制定因應措施。最後,氣候暖化所導致的水資源和可耕地減少,會引發國家間的爭端;經由國際合作機制,可以協調資源配置,減少衝突風險,促進共同發展。

對臺灣農業的挑戰

臺灣位於亞熱帶,地形多山,耕地有限,主要作物包括水稻、蔬菜、水果等。氣候暖化會導致現有作物生長週期改變,病蟲害增加,水資源壓力增高,以及海平面上升導致沿海農田鹽鹼化的挑戰,加上臺灣多半是小農經濟,更難適應極端氣候帶來的變化,糧食自給率會進一步下降,影響糧食供應的穩定,需要國家支援和技術轉移。

政府應當從政策框架入手,制定完整的長期規劃,建立預警系統,投入更多的資金(如氣候農損基金),加強農業技術革新 (如耐熱品種研發和智慧農業),配合水資源節水灌溉和獎勵耕作高價值作物,推動農業創新的轉型,化解氣候暖化帶來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