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抄襲與研究參考的距離(張瑞雄)

張瑞雄 2019/07/09 15:42 點閱 12026 次

學術不誠實一直是高等教育的一個嚴重的問題,不誠實的方式有很多種,包括資料的變造和捏造、文章的抄襲、欺騙和賄絡等等。其中文章的抄襲可能是屬於比較嚴重的問題,因為不需費心去造假,只要找到好文章大抄或小抄一下即可,除非有人特別去注意,一般來講也不容易被發現。

抄襲層出不窮

例如曾有某大學中文系主任爆升等論文抄襲嫌疑,據說200頁論文中竟發現有130頁涉抄襲,各國政府高官也時常牽涉到著作抄襲問題,抄襲是小學老師就教導我們絕對不能做的事,但事實上抄襲還是不斷地發生。

學者為何要抄襲,有的是為了升等期限所逼,現在很多大學有所謂的六年或八年條款,時間一到無法升等就要滾蛋,而升等多數要靠論文代表作,寫不出論文或沒時間寫論文只好抄襲,只要蒙混過關,事後大致也不會有人追究,投機報酬率極高,所以抄襲事件層出不窮。

另外一批學者抄襲是為了名利,學者論文多除了容易申請計畫,也可以拿各種獎金和特聘教授等頭銜。而且即使抄襲被外國期刊查獲,也只是不予刊登,沒有處罰和追蹤措施,讓有心人有機可乘。

審查憑良心

不要以為論文發表上SCI等學術期刊就沒有問題,目前期刊的論文審查都是採取志工制度,要不要認真審查都是憑著良心,再加上投稿數目大增(每年大概三四百萬篇),期刊編輯很難找到足夠且夠資格和認真的論文審查者,造成很多期刊雖號稱有同儕審查,但審查水準就很難保證,抄襲的文章也很多檢查不出來而照登。

爭世界大學排名和各國大學卓越計畫更惡化此情況,有一年英國帝國大學醫學系要求每位教授一年要發表數篇論文,其中一篇要在影響係數超過5的期刊。為了滿足要求,大家只好使出渾身解數,東抄西抄就是最簡單容易的。

當然現在有很多抓抄襲的軟體可以利用,但好一點的都是要錢的,很多期刊或大學可能捨不得花這種錢,所以使用還不普遍。即使使用也只能點出文章的類似度,是否真的抄襲還是要專家來判斷,造成抄襲案例成立的比例偏低,嚇阻性不夠。

參考而非抄襲

抄一百頁算抄襲,那抄幾段簡介的文字算不算?有沒有抄襲的重點不在於量的多寡,不在於參考資料是否弄對,不在於是否有費心去改變夠多的用字遣詞來避免被認出相似之處,重要的是每個人要堅持自己的學術水準,盡己所能把自己有掛名的文章好好檢查並寫到最好,這才是不要抄襲的精神和重點所在。

美國劇作家威爾遜米子諾曾經說過:「抄一個人的叫做抄襲,抄很多人的叫做研究。」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鼓勵原創,但連牛頓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如何參考前人的研究而不抄襲,這才是學術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