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6年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將暫停舉辦一次」,一則簡單的訊息為台灣藝術產業掀起千濤浪,凸顯了台灣藝術市場存在的結構性問題,使藝術產業國際化的努力,又回到原點。
雖然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的團隊,說暫停舉辦一次,將善用該段時間,進行策略性評估,全面檢視展會的架構、時程、規模與形式,期望在穩健的基礎上,規劃下一階段的發展,持續為台灣與區域藝術生態,帶來正向影響;但大家都心知肚明那是禮貌性的官話,只是在保留未來無形資產的處理權,畢竟,熄了火的爐灶,要重新熱爐開啓,談何容易?
問題複雜 非只停一年
其實,瑞銀組織與台北當代的贊助合約到2026年,明年停辦,是否意味著權益後延,還是提前解約,都是雙方的保密條款,外界不得而知;南港展覽館的場地解約,也會有違約損失,台北當代藝術團隊放著大筆可以安全入袋的瑞銀贊助款不顧,以及忍受展覧場址取消的罰責,吹起熄燈號,足見問題的嚴重性。
明白地說,來自今(2025)年的虧損經驗,他們自知,在現狀無法改善之下,潛在虧損遠比補助金額龎大,因此必須先止血,甚至斷尾求生。
以台北當代幕後團隊的如意算盤,比較期待可以轉賣股權,甚至經營權,至少能找到金主入股,例如,日本藝博會(Tokyo Gendai )已經找了日籍中國人入股33.5%股權,找在地資源協助爭取更多關注及增加業績,踏實落地日本,同時也把舉辦藝博會時間,從原本的7月,調整為9月。反觀,台北的陣營,截至目前,沒有聽說有類似的金主或貴人出現。
曾經轟轟烈烈開展
其實,任天晉(Magnus Renfrew,1975-)是國際藝術市場交易股權高手。2007年他主持的「香港國際藝術展」 (ART HK) ,相當成功,經營到2012年,整個打包賣給在巴塞爾藝術展 (Art Basel) 母公司瑞士MCH集團,寫下漂亮交易紀錄。
而MCH集團收購香港國際藝術展 (ART HK) 後,還委任任天晉為展會的亞洲總監,同時成為執行董事會的4名成員之一。在任天晉的領導下,2013年首展以及2014年第二届展會,都獲得不錯的成績,香港國際藝術展(Art Basel Hk)的成功,讓香港成為現代及當代藝術市場的亞洲樞紐,影響深遠。
之後,任天晉以香港ARTHQ / Group負責人的身分,到台灣投石問路,逐一拜會政府相關部會、在地實力收藏家,重點畫廊,當時志得意滿,有心把他在國際藝博會舞台的成功經驗,引進台灣,也受到朝野的高度歡迎。
大環境變化難料
2018年,任天晉以「The Art Assembly」團隊成員,宣布推出「台北當代藝博會(TAIPEI DANGDAI Art Fair ),翌(2019)年1月,在台北南港展覽館盛大開幕,任天晉擔任博覽會總監,果然冠蓋雲集,國際前十大畫廊,由畫廊老闆親自領軍,共襄盛舉,不但參展,提前舉辦洗塵、歡迎活動,VIP晚宴,國際館博機構,重要國際收藏家,接踵而來,「The Art Assembly」股東群,也齊聚台北,場內場外,熱鬧非凡,創下了亮眼交易。
2020年COVID-19 疫情來襲,大家措手不及,台北當代搶在元月份舉辦,人氣還是沸騰,絲毫沒有受到波及,是公認最幸運團隊。之後,疫情持續蔓延,台北當代又把展覽時間,調整到5月,大環境的變化,加上「The Art Assembly」急著在亞洲開疆闢土,2023年起連續增加新加坡藝博會(Art SG),以及日本藝博會(Tokyo Gendai )的兩大嶄新戰場,備多力分,埋下台北當代走下坡的陰影。
今年上半年,為了第六屆台北當代藝博會的主辦,該團隊作了困獸之鬪。首先,帶著喪父重孝的任天晉,到台北賃屋坐鎮,在台灣度過冷清春節。其次,末代藝術總督岳鴻飛 (Robin Peckham,1984-),也在5月底卸職前,作了精彩的告別演出,邀請瑞士策展人漢斯•烏爾里希•奧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1968-)來台交流,連續舉辦專題演講,會見台灣藝術領袖、團體等,轟動一時。
藝博會前夕,展覽團隊、瑞銀高層,共同舉辦盛大VIP 晚宴,上上下下,看起來鬥志昂揚,無不希望全力以赴,衝高氣勢與交易成果。
市場傳聞不斷
但是事與願違,來自招商不足,勉強湊出54家展覧團隊,真正國際大畫廊,連5個手指都夠算,而以台北當代舉辦的陣仗,加上物價上漲,如果沒有超過75家的展費入庫,是打不平的。當時熟悉內情人士便透露,該場藝博會主辧單位的虧損,在美金百萬元以上。
6月間,市場傳聞不斷,台北當代高層只是以「公司股東仍未決定,還在討論中」作回應,任天晉的私訊「已讀不回」,敏感人士已經預察了不樂觀的前景。
「The Art Assembly」聯盟,係由Sandy Angus、Tim Etchells和任天晉共同創立,他們在藝術博覽會領域擁有超過50年經驗,見多識廣,是國際藝術市場的老千高手,事業投資,不帶感情,一切以數字為憑。此時此刻傳出台北當代藝博會的熄燈號,各界並不感到意外,只是不願面對那樣現實,多年國際化的臆想與努力,彷彿打了水飄,一切回到原點。
總結「夢一場」的台北當代藝博會的樓起樓塌,包含主客觀因素:
主客觀造成夢一場
第一,大環境詭譎、瞬息萬變,疫情過後,人類的作息、經商模式,大幅改變,加上,國際戰火,此起彼落,未曾停歇,平安喜樂,成為最大公約事。藝術,是身外物,畫廊老闆、收藏家,極力降低對藝術交易的風險。兩岸三地的動盪,讓國際畫廊卻步,以更審慎態度作評估。
第二,近2年兩岸急凍,中國大陸畫廊進不來,主辦單位邀請的收藏家,館博界人士,來台觀展的阻力倍增,越來越讓台北當代成為風中殘燭,唱演獨角戲。為了廣邀展商,湊足經濟規模,又呈現出定位的模糊化,甚至劣幣驅逐良幣,越來越明顯地向在地化靠攏,造成與台北藝博會(Art Taipei )的神似,畫廊界也不是省油的燈,他們開始質疑,不願花比較昂貴的展費,而參加定位含糊的台北當代藝博會,更顯得裹足不前。
全世界的藝術會的舉辦,密密麻麻,多如牛毛,國際畫廊有太多選擇,尤其期程的重疊,都讓台北藝博會走向死胡同,很難終結困境,再造高峯。現在正處於極尷尬狀態,想打包頂讓,接手無人,若採增資救急,以目前團隊能量的單薄,賣象並不好,加上周遭環境也不友善,短期之內,不容易找到合適金主。
老幹難待新枝
千禧年之前台灣藝術產業地位,在亞洲地區一直引領風潮,1/4世紀以來,台灣因廉價元素被邊緣化,成為宿命,無力翻轉。前政委張景森曾挺身協調,運籌帷幄,希望在地緣政治發展中,重新建構台灣藝術產業的地位、高度與自信,但是洗錢陰影,讓財稅機構,趾高氣揚,台灣的藝術稅改,只做半套,近年,政治沈浮變化又大,懂藝術的老將們退休,新團隊對視覺藝術的外行,對藝術產業的冷漠,每況愈下,真讓人憂心忡忡。
台北當代的熄燈,希望只是休養生息,期待他們調整心情再出發。只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留下的藝術產業困境,我們如何面對與自救,足堪玩味?
(照片:網路截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