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勇敢也沒關係 熟齡男性細膩書寫

醒報編輯部 2018/07/03 10:50 點閱 12475 次

透過思考與提醒來感激他人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互相依存的。在醫院中除了眼前可以看見的那些人,所有醫療設備、食物、穿著、家具、日用品……等,從原料的生產、運輸、設計、製造、加工、包裝、產銷……都需要經過許多人勞力與腦力的付出,才可以供我們使用,讓生活更便利呢?而我們卻沒有機會來表示感謝。
  
感激不是人的天性,我們必須透過思考與提醒,才能覺察到受惠於他人是這麼多。愈是親近的人,愈容易表現得理所當然,愈不懂得要表達謝意,甚至於會施以情感勒索,把不愉快往親近的人身上發洩,以怪罪對方為掩護,逃避自己不願意面對的弱點。

所以美好而珍貴的關係裡,總是包含著一連串說得出口跟說不出口的委屈與原諒。
  

接受善意並非懦弱而是美德

  
在我開始鰥居生活的時候,我有些渾渾噩噩地,躲進自己的軀殼之中,不太想跟外界接觸。我有許多預設,對於別人怎麼看我,以及我會怎麼反應。我害怕同情的眼光,也不想跟不熟的人做客套式的應對。
  
但是事情太多,除了葬禮,我還要辦的追思會,以及編印紀念集……。我不得不接受他們的幫助,因為我的身心都很脆弱。我算是個堅強的人,但是還好,我沒那麼要面子與好強,所以我沒有硬著頭皮拒絕別人的好意。

結果我發現接受也是一種美德,讓別人有機會布施行善,也讓我感受到人間的溫暖,不至於消極厭世。受與施一樣有福,施並不讓人成為強者,受也不讓我成為弱者,這是一種人心的連結與善意的交流,只要心存感激,坦然接受他人關愛,不視為施捨,建立更開放的自信心,而不覺得低下或羞恥。

當我們經歷悲傷,自戀是悲傷的救贖─向自己內在世界探索

在遭遇到巨大的痛苦時,當事人可以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努力地移轉情緒與心智,讓自己堅強地面對,不被擊倒;另一種是順從自己的感覺,放縱自己的情緒,陷入哀傷。在大多數的狀況下,我們都會認為前者才是正確的,因為日子還要過,生活的秩序還要維持,這樣做才合乎理性。
然而,如果遇到的挫折跟當事人的生命核心相關,讓他們的生命頓失憑藉時,連繼續活下去的理由都找不到了,哪裡還會在乎生活是不是保持在正常的軌道呢?跟親人死亡相關的哀慟英文叫做Grieving,其中,配偶死亡更高居生命事件壓力指數的第一名,依次高於離婚、分居、入獄、近親過世、病痛等。
我從一開始就沒有打算要壓抑,因為本性是屬於比較節制的個性,內在對於情緒的崩解,有一個防衛機制,因此也不太會失態。但是在喪偶後,腦子經常是空的,有一種茫茫然的感覺,做什麼事都提不起勁,常常不自覺地流淚。由於回憶不斷地湧現,腦中的時空經常不在當下,而在過去。
有將近半年的時間,我活在顧影自憐的狀態,注意力都在自己身上,漠視公共事務以及跟外在的連結。聽過許多要放下小愛、關心他人、重視大愛的道理,但是好像都不切實際,也無法做到。每天舔著傷口,無法腳踏實地,內心情感也被掏空,依靠著他人的慈悲與自我情緒的放縱賴活著。

透過自戀尋求與自我靈魂連結

自戀分為兩種層次或兩個階段,如果只是停留在對外表或者自我情緒的空洞迷戀,那是膚淺的病態的但是如果可以更進一步透過內省、反思等自我觀照,來親近自己的心靈,這樣的自戀是尋求跟自我靈魂連結,讓意識更清明、更進化的過程。我們必須先擁抱關愛自己,才能成為一個自我覺知的屬靈的人。
平常因為忙於工作,都習慣將注意力投注於外在世界,追求外在目標,而在獨處時,為了放鬆,也多半會將時間花在消費層面的行為上,其中包括各種媒體與遊戲等。我如果不是因為深陷於哀傷,而對外在世界整個失去興趣,大概也不會費這麼多心思在自我對話上吧。
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要合群、要利他,要關心公共事務,而若花太多時間在小我身上,則會被認為是自私的,即便是自己身上發生了不幸,在參與團體活動時,也要提醒自己不要影響到他人,或者是破壞了整體氣氛。
這樣處處為他人著想的習慣,本來沒有什麼不好,但是這種總是以他人為優先、壓抑個人感受的行為,其實也是不夠愛自己的表現,久而久之,也會在我們身上形成外表跟內在情緒解離的狀態。

自戀是為了更了解自己

當人生發生重大變故時,整個世界好像都要崩解了,而一切目標的追求,都已經失去了意義,這時候如果還是按照原先奉行的行為準則與他人互動,是否也太麻木不仁了?「自戀」在此時,反倒正是當事人需要的救贖,多去體會自我的感受,聆聽自我內在的需求與聲音,而不必考慮這樣做是否得體。
因為無法到處找人談論,我們也可以透過藝術創作,不斷地重複跟自我相關的主題以觀照自我。表面上看這是自戀,但同時這也是尋求救贖的一種表現。這裡說的自戀,是為了跟心靈更靠近,放下以回應外界刺激為本的慣性模式,轉而專注於向內在世界探索的生活態度。
在自戀的過程中,一開始,我們有如中了愛情魔咒般地對自己著迷,永不止息地對自己發生興趣。接下來,就如同納西瑟斯愛上了自己的倒影一般,我們也應該要漸漸學會在客體的位置來愛自己、觀察自己內心,裡面有屬於表象當事人知道自己已擁有的部分,也有屬於心靈層面、不用心就看不到或不願意面對的部分。
換句話說,自戀是為了看到一個更為複雜完整的自我意識,裡面有原來的自我,也有過去不為自己所覺察或承認的負面自我,它往往透過投射作用,呈現在被我們否定的他人身上。當我們看清了自我的全貌,也接納了原本非自我的一切時,才能將自戀轉化為自愛。

自愛得以觀照靈魂

自愛是真實地面對自我,除了肯定自我的優點,也勇於承認自己的脆弱與偏狹。用愛來觀照到自己的靈魂,找到自己的主體性,而不是一味地否定或批評自我。除了接納,基於愛之名,我們還必須先寬恕,這樣才能讓我們從悲傷中得到救贖。
在悲傷之中,我自己也曾經歷自我否定、批判以及鄙視的過程,尤其當自己的身體同時也在遭受到病痛折磨的時候,還會自我解釋:這是帶著正當性的懲罰。一直到我透過閱讀,學會陪伴自己、聆聽自己內在的聲音之後,才逐漸釋懷。
回到一個人的獨立生活後,我比以前更容易去審視與觀察自己,不會慣性地尋找替罪羔羊,將不肯面對的自我推諉成他人的過錯。雖然我至今仍然會沮喪、陷入低潮,但是我耐心地等待,相信有一天當我的心靈完整地復活時,我將可以享受我的孤單,而不再會感到寂寞了。
人會貪愛,乃是因為不夠愛自己,覺得自己不值得愛,因此,需要一再透過戀情證明自己是被需要、被渴望的。曾經完整深深愛過,也被愛過的,哪怕只有一次,也就足夠提供你充分的自信以及自我價值感,而毋須外求了。
(楊凡恩/輯)

謝謝妳跟我說再見
作者: 朱全斌

出版社:有鹿文化

出版日期:2018/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