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搶進非洲 在地人贏的策略(20190310 經濟學人)

邱慕天 2019/03/10 17:41 點閱 15449 次

國際搶進非洲在地人贏的策略
The new scramble for Africa

非洲的資源爭奪戰在近代歷史中出現三波。第一波是歐洲列強19世紀的殖民運動;第二波是冷戰時期,「第一」與「第二」世界需要爭取甫獨立的「第三」世界國家效忠;第三波則從現在開始。《經濟學人》認為,隨著人力資源和市場茁壯,這是非洲大陸第一次有機會將勝利的果實收入自己口袋——非洲或成最大贏家。

國際地位提升

非洲在國際參與的份量加重,首先反映在「外交」。2010年到2016年,國際一波設館熱潮,讓這裡多出了320多個國際大使館;其中土耳其在18國增設大使館,印度也多了18館。美國和法國的軍事技術在撒哈拉地區用於反恐,中國則賣武器給在漠南的45國;俄羅斯這5年間與與非洲國家簽署了19項軍事協議。阿拉伯產油國則與地緣鄰近的東北非部署基地…。

「商業」上面,現在排在對非貿易伙伴關係的前兩名分別是中國、印度。2006年時排第一的美國,已被擠到第三;當時排第三的法國,更退到了第七。但排名的背後,是總量的競爭:土耳其、印尼、俄羅斯這10多年來的對非貿易額都漲了3、4倍之多。中美英法之外,印度和新加坡也躍躍欲試,尋找合適的投資標的。

非洲需要更團結

《經濟學人》指出,今日的非洲比全球冷戰時期的過去有更好的發展機會,因為它現在可以跟全世界做生意。假如中國蓋了高速公路,美國的車可以在上面開;如果是英國架設的光纖,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它帶來的通訊流量做數位服務和新創產品。

「中國模式」發展的危險,固然有很多人提及:中國喜歡跟獨裁強人密室協商,繞過在地民意和國會的監督,以致於總有「買辦」和「腐敗」的問題存在,但非洲也不是完全被動的。基礎建設(如公路、鐵路)常常是跨國的,只要非洲54國更多團結,對外談判就不會勢單力薄。此外,只要經濟發展帶動中產和都市化,非洲公民社會將自然形成,監督腐敗獨裁的政治。

https://www.economist.com/leaders/2019/03/07/the-new-scramble-for-afr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