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效率導向,市場付代價(20190103哈佛商業評論)

邱慕天 2019/01/03 16:40 點閱 8668 次

企業效率導向,市場付代價
The Hard Truth About Innovation

亞當•斯密在1776年經典的《國富論》中指出,精確分工能帶來生產力的躍進。40年後,大衛•里卡多在《政治經濟與稅收的原則》更進一步宣稱,世界各地將因當地優勢的特產,而生成國際間的貿易分工體系。

兩者都反映了工業革命的意義:不只是新技術的應用,還包含新的生產實踐哲學。特別在後面這層意義上,這兩位哲學家也是有管理科學之父稱呼的泰勒及戴明的先驅。

市場平衡的破壞

然而,在這兩世紀以來對效率的熱情追逐中,衍生的副作用較少被關注。首先是市場平衡的破壞:多數人類社會的才華與成就、身高、智力,都呈現俗稱「鐘型曲線」的高斯分布,意味大多數人都位於均值附近。但工業革命以來的經濟常模卻是俗稱「八二法則」的「帕累托分布」。貧者愈貧、富者愈富,這破壞了社會穩定。

《哈佛商業評論》指出,這世上不曾出現比矮個子高出十倍的巨人,因為身高參數在個體之間沒有連動關係;但名人的社交媒體追蹤者卻能達到一般人的百萬倍,因為人的知名度具有非獨立的「連動性」,及俗稱的「西瓜偎大邊」。人的財富也因為世界經濟體系的連動性,而導致大者更大、超大、恆大。

逐利之轉嫁外部成本

1978年,100家盈利能力最強的公司獲得了所有上市公司總利潤的48%,但到2015年這個數字卻達到令人難以置信的84%。這往往與低水平的競爭,高消費價格和高利潤率相關。但就像今日全球8成的杏仁都產在加州中央山谷、全世界的手機集中使用兩種作業系統,只要一個天災、一個病毒,就足以癱瘓整個經濟產業。

再者,私企驅利而追逐效率,讓消費者坐收漁利,是在健康競爭的前提下。然而一旦產業形成壟斷,「私人利益極大化」的行為就會對公共價值帶來傷害。例如沃瑪爾超市專門聘僱低廉勞動力、不思為員工加值,結果他們給予消費者的低成本優勢,其實導致旗下230萬低薪員工每人平均每年要領8萬5千台幣的政府補貼過活。這些成本都轉嫁到同時也會在沃瑪爾消費的納稅人身上。

保持適當餘裕

還有一種常見操作:大股東給總裁股權承諾,總裁轉而榨低薪資和未來研發投資的方式「刷出短期報表紅利」,待股價應聲上揚後就變賣撈本。等市場看破股價回跌時再重操故技。

《哈佛商業評論》直言,在正常時會有繼起的王者取代這些體質腐敗的王朝,但目前許多行業政商勾結、設高門檻阻擋新進挑戰者進入。這類短視近利的小圈子行為,讓企業整體和勞動力都受害。

對此,該評論建議幾條克制新自由主義的保守路徑。諸如過度高效精密的系統,可能連一粒沙子的闖入都將導致運作大亂;因此保持適當的餘裕、將雞蛋分在不同籃子、用關稅壁壘擋住一些跨國集團無限制的市場征服、給定存式的長期持股者股份配重加權,以避免企業總為迎合短期炒股者做出短多長空的操作等。

https://hbr.org/2019/01/rethinking-efficiency#the-high-price-of-efficie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