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塑淨灘成效佳 環團:源頭減量

許嘉琪 2018/12/17 16:04 點閱 14660 次
荒野保護協會呼籲民眾從源頭減量,少用一次性用品,長遠地改善汙染問題。(photo by許嘉琪/台灣醒報)
荒野保護協會呼籲民眾從源頭減量,少用一次性用品,長遠地改善汙染問題。(photo by許嘉琪/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許嘉琪台北報導】海灘上的塑膠袋數量14年來最低!荒野保護協會表示,「擴大限塑政策」的成效已具體反映在淨灘成果上,塑膠袋減量,但仍有大量的飲料杯、免洗餐具、吸管等一次性廢棄物。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劉月梅呼籲店家,不主動提供內用顧客一次用的餐具、吸管,從源頭解決汙染問題。

荒野保護協會今年用撿到的10,000多支海廢吸管,打造一棵海廢耶誕樹。荒野導護協會海洋守護專員胡介申打趣說,它應該叫做「噎」誕樹。他表示,在海廢吸管上常見三角形的動物咬痕,來自海龜,這個裝置藝術也凸顯了海洋垃圾與海中生物的互動,和可能造成的傷害。

源頭減量

「全民減塑的努力,淨灘很有感!」環保署在今年推行「擴大限塑政策」,要求14類共10萬店家不免費提供塑膠袋。荒野導護協會海洋守護專員胡介申表示,減用成效已具體反映在淨攤成果上,今年全台淨灘所撿拾的塑膠袋數量為14年來最低,只占整體垃圾量的5.7%,約為歷年來平均值(14.7%)的1/3。

胡介申舉英國的例子與台灣呼應,英國從2009年開始針對塑膠袋課稅,人均塑膠袋使用量因此顯著下降。根據海洋監測數據顯示,2010後英國周圍海域的海底垃圾數量明顯減少。「這提醒我們海洋汙染是系統性的問題。」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劉月梅說,「當我們不使用,就不會有垃圾進入海洋」,從源頭減量,才能夠長遠地改善汙染。

別再用過即丟

在2018台灣ICC淨灘行動所蒐集到的海洋廢棄物中,以「與飲食有關的一次性廢棄物」佔最大比例,包括飲料杯、免洗餐具、吸管、提袋。胡介申說,儘管塑膠袋減少了,其他塑膠用品,尤其是吸管的廢棄數量逆勢上升。

荒野保護協會號召餐飲店家,不主動提供內用顧客一次用的吸管。專員表示,以每天少用1,200支吸管來計算,一個月可以省下36,000支塑膠吸管,幾乎等於2018台灣ICC淨灘行動所拾獲的全部海廢吸管總量,效果驚人。荒野保護協會也呼籲民眾,「以重複使用的態度,向用過即丟的習慣說掰掰」,才是優化生活和環境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