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看重經濟發展 鄙視全球暖化(20170714 國際現場-劉屏)

醒報編輯部 2017/11/14 11:34 點閱 14241 次
2 2015年底《巴黎協定》通過。各國都非常高興,川普卻打算推翻。(聯合國官網)
2 2015年底《巴黎協定》通過。各國都非常高興,川普卻打算推翻。(聯合國官網)

二、川普看重經濟發展 鄙視全球暖化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針對氣候變遷的事情,川普已多次在國際會議上表示不予配合,但事實上研究人員提出很多的證據證明全球暖化早已荼毒美國了,為什麼川普視而不見,請駐華府的資深記者劉屏分析一下。

劉屏:川普的確視而不見,他的具體行動就是要退出巴黎協定。巴黎協定的目的是世界各國同心致力於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當初這個協定是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和中國主席習近平在北京簽定的協議,這雖是一個不易達到的目標,也是大家要努力的方向,但是川普已經決定退出。

美為經濟利益抗暖化

他為什麼會退出呢?因為美國和其他一些國家有些人總認為「全球暖化」是拿出來嚇唬大家的,但事實上,很多的研究報告、所拍攝的照片及統計數字,早看出暖化情形是存在的。

在出現全球暖化的名詞之前,已經看見一些跡象,例如:美國的冰河公園,冰河的面積逐漸縮小,這也證實暖化是存在的。如果美國要繼續推動石化工業、推動經濟發展,川普就不惜退出這個抗暖化的協定。這牽涉到他本身的想法及黨派的立場,若寄望他有所改變,不太容易。

但是不管川普的想法變不變,暖化在美國是已經存在的問題,也是大家可能受到傷害的。

問:可否跟我們分析一下,現在目前科學的報導來證實,究竟美國現在面臨到怎麼樣暖化的情況?

全球暖化已是事實

劉屏:最明顯的就像剛才提到,看到照片就知道冰河的面積逐漸在縮小。氣候是大氣層跟洋流之間的互動,現今發生的水災和旱災的情況也比以前更多,還有近年連續幾個冷氣團讓大家覺得凍的不得了,又或暖冬,這些氣候不穩定的狀況,都是全球暖化造成的影響。

在非洲,我們也看到很大的湖泊面積只剩一半,而且並非人為造成,而是自然天氣的變化,使得湖泊的面積縮小了。

台灣屬亞熱帶地區問題較小,但是到了北溫帶地方,冬麥必須要經過冰雪覆蓋才能長得好,結果缺乏冰雪覆蓋,第二年就欠收了。全球暖化使得花草很早就開始發芽,發芽過早也就代表當年可能會欠收。

不管你承不承認,暖化的事實是存在的。所以為什麼那些研究報告會憂心忡忡的告訴大家,並非只有北冰洋的面積縮小、影響了北極熊的生存,而是我們都會受影響。

問:看起來美國受暖化影響的情況相當嚴重,在這種情況之下,川普所提名的環境部長是怎麼看這件事情,換言之,你可以不加入國際間的協定,但自己的國家該怎麼救呢,怎麼樣去面對這些天災、人禍?

環保署為川普辯解

劉屏:川普身旁的人是替川普辯解的,他們說,川普並不是不重視環保,只是不願意因為這種國際協定而綁住了美國的手腳,影響了美國的經濟發展。比方說,大家做了很多的環保工作,川普也沒有說不做,他也要繼續做的,只是關於限定排放二氧化碳,川普陣營卻覺得這是可以商榷的。

川普現在是否軟化了自己的立場呢?或者他也感覺到全世界都有全球暖化的共識,那他自己和少數人的立場的確很難說服大家,所以不管他提名誰做環境部長,他們必須要做的是承認現在的問題,且根據現在的問題設法有個解決之道。

所以環境部長也許不需要在巴黎協定的事上跟川普對立,或者跟全世界大部分的國家對立,但是整體有關於環保議題上要減少我們對環境的破壞這件事上,其實這也是在美國現在兩黨之間也都有共同的看法。

就好像美國到底要採取用什麼樣的方式來維繫經濟發展,對石化工業的看法、對礦產開產,經過幾十年來的辯論、爭執,然後層出不窮的問題,然後大家自己面臨生存環境的挑戰後,慢慢已經磨出一些共識了。

問:從其他國家的看法,總覺得美國自恃有很多的資源,其實並沒有像歐洲這幾個國家警覺於環境的反撲,也就是說美國的危機感不是很強,您有沒有這種感覺?

全球暖化嚴重 美國無感

劉屏:很多人知道在美國很多森林的面積比重是非常高的,在當年美國開國之初的時候,你可以走在一個樹林裡面走幾天,有人說他走過2個禮拜,晚上就紮營睡覺,第二天就拔營繼續往前走,整整走了2個禮拜,才走出這片樹林。

美國的資源真的是得天獨厚,是上帝特別眷顧的地方。也就是因為這樣,比較容易產生一種「何不食肉麋」的錯覺,他不知道在其他的地方環境的破壞,或不經意造成的影響會對大家造成多大的干擾,在美國常常感覺不到。

就好像世界上某一個地方,如果發生了一個水災、旱災、糧食欠收,可能就會造成整個國家的生存危機。但在美國,一個農人所產的作物可以養超過100個人,所以他對這些所謂世界性的問題的感受,確實不如那些國土比較小的國家來的這麼深。

這也引起了很多人對美國的批評,比方講工廠排放、汽車排放、二氧化碳排放,對於其他國家就會出現霧霾,但是在美國就比較沒有這個問題,所以他也就比較不能更體會其他國家這種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