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比例論戰 缺乏閱讀是核心

楊蕓 2017/08/31 23:21 點閱 18494 次
 圖說:對於現代學生國語文能力低落,黃肇基指出文言文訓練不足是原因之一;汪詩珮則認為培養語文能力需要經常閱讀「經典」,不應獨指文言文或白話文。(photo by PEXELS)
圖說:對於現代學生國語文能力低落,黃肇基指出文言文訓練不足是原因之一;汪詩珮則認為培養語文能力需要經常閱讀「經典」,不應獨指文言文或白話文。(photo by PEXELS)

【台灣醒報記者楊蕓台北報導】12年國教即將上路,教育部針對國語文課綱,擬調降文言文比例,引發各界議論。支持者認為文言文比例過高是現代學生語文能力低落的原因;但有逾八成教師提出反對意見,且認為應再加深加廣。教育部原定於27日課審會討論本案卻未果,只得宣布將於9月10日再議。綜合受訪專家指出,學生語文能力差的核心,是因為「缺乏閱讀」。

課綱爭議延燒至今,引起教育界、學界紛紛加入論戰,不過也有學者認為問題不在「比例」。中央研究院王德威等7名院士,與多位大學教授,就曾於25日發布聯合聲明,憂心課綱爭議被「簡化」為白話與文言之爭。

不須降比例

也加入中研院連署的台大中文系副教授汪詩珮受訪時表示,文、白比例不是核心問題,也不須調降,但選文必須夠「經典」。輔大中文系兼任助理教授黃肇基雖也同意目前文言文五成五的比例還算合理,但並「不支持調降」,否則「學生文學素養不足、國文程度低落恐會更嚴重。」

汪詩珮強調,所謂經典文章是指「歷經時間淘洗的精華」,不一定獨指文言文或白話文。她舉例,大家從小學到大的李白、杜甫等詩文,都是公認的經典作品。對於教育部公布的網路票選10篇選文,汪詩珮認為像是《大甲婦》、《送王君入監獄序》,選文太過冷僻,不適合給普遍的高中生閱讀,「甚至有些文章很難在網路找到資料。」黃肇基也同意並舉例說,中村櫻溪的《七星墩山蹈雪記》,用詞較艱澀,學生恐難以消化,「連我都看不懂,更不知道怎麼教學生。」

多讀台灣文學

黃肇基不支持調降文言文比例,他說:「文言文是中華文化的『根』。」他受訪時強調,有許多典故、成語、名言都是出自文言文,蘊藏文學精華。學生若沒有接受足夠的文言文訓練,不只文學素養不足,在白話文寫作時難以運用古典名言佳句,也會少了創造性。他進一步指出,「像是林語堂、梁實秋、余光中等著名的台灣文學作家,他們都有豐富的文言文底子,讓白話文創作更有深度。」

任教於輔大中文系的黃肇基,常帶著學生閱讀台灣文學,他舉例,像是古蒙仁《黑色的部落》、鍾理和《原鄉人》、黃春明《蘋果的滋味》、劉克襄《全世界最貴重的孤獨》等,都是台灣文學中有深度、也具代表性的文章,值得學生多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