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合國亞洲和太平洋經濟與社會委員會(簡稱亞太經社委員會)本週(四月21~25日)在泰國曼谷舉辦第81屆會議,探討亞洲和太平洋城市的未來,並於會前發布了「亞洲和太平洋城市的轉型」的主題報告。
該報告指出:由於氣候變化、人口結構改變,以及缺乏規劃的城市擴張,亞洲城市的發展及適應能力正面臨嚴酷的考驗;若不採取緊急和包容性的行動,將加劇社會的不平等和環境的破壞,增高城市生存的系統性風險。
亞洲城市都面臨挑戰
目前整個亞洲城市的人口超過25億,正面臨前所未有的龐大壓力與挑戰,首當其衝的就是氣候危機的衝擊。氣候暖化導致地表溫度不斷創新紀錄,城市又因建築密集,綠地不足,極端溫度與熱島效應疊加,導致夏季冷氣用電峰值超載,容易觸發大規模停電事故,能源基礎設施與醫療系統的承受力瀕臨極限,直接衝擊老年族群與低收入者的健康。聯合國數據顯示,2000~2019年間,全球近一半與高溫相關的死亡事件就發生在亞太地區。
此外,極端的天氣事件 (如暴雨、洪澇、乾旱、強颱) 更頻繁發生,海平面上升對沿海城市的影響日增,空氣品質持續惡化,都影響城市的維生基礎設施,癱瘓交通、損壞建築物、中斷供應鏈等,衍生龐大的經濟損失。
第二個重大危機就是亞太地區正經歷深刻的人口結構轉型,由於老齡化社會加速到來,預計至2050年亞太地區老年人口將達13億,幾乎是2024年 (~6.5億)的兩倍。隨著出生率下降、農村人口流入城市的速度放緩,一些城市不僅面臨老齡化問題,甚至進入人口負增長的階段,“城市收縮”的反向現象正在悄悄浮現。
城市發展失衡
第三個關鍵挑戰就是快速的城市化,導致非正規社區的畸形擴張。由於房價飆漲與薪資停滯,迫使數百萬低收入人口遷入不受監管又缺乏規劃的社區或貧民窟,這些區域不僅缺乏基礎的公共服務(如教育、醫療、交通),還最容易承受氣候災害的衝擊,卻是最難獲得如供水、排汙、和緊急救援等基本維生功能,加劇了社會的不平等。
另一方面,城市作為推動經濟的引擎,一向過度依賴高耗能產業,加劇碳排放與汙染;如何在維持成長中兼顧減碳與降汙目標,成為各國城市治理要盡速解決的難題。
推動多元解決方案
由於城市的發展仍是推動亞洲實現永續未來的關鍵所在,政府必須推動以公平、包容與韌性為核心的城市轉型。該報告建議各國要加強整合城市的規劃,建立「氣候適應」的城市設計標準,提升在地資料的收集能力、強化人工智能數位轉型,拓展多元且創新的融資管道,並加強跨國區域合作,以幫助城市提升災害因應能力、推動兼顧所有階層的發展,實現綠色增長。
臺灣從基隆到屏東的整個西部地區,也在邁向城市化的路程上,氣候極端變化日增的壓力、人口老齡化加上少子化的衝擊正是當前國家發展的結構性挑戰。除了參考採用亞太經社委員會的解方外,建議政府還需要優先制定《氣候韌性都市特別條例》,強制要求公共建設導入動態防災基準;盡速成立跨縣市「高齡友善服務整合平台」,重新分配醫療與照護資源;同時設立「重建轉型基金」,結合容積獎勵,引導危險社區重建,落實真正韌性又防災的國家基礎建設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