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原鄉蒙古創作 席慕蓉寫千行史詩

黃捷 2016/03/09 20:49 點閱 12256 次
席慕蓉在9日新作《除你之外》媒體茶敘上現場為大家讀詩。(photo by 林亭妤/台灣醒報)
席慕蓉在9日新作《除你之外》媒體茶敘上現場為大家讀詩。(photo by 林亭妤/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黃捷台北報導】「寫詩是種誘惑,寫完詩後是安頓。」創作過多首經典詩作的詩人席慕蓉推出新作《除你之外》,一改年輕時以愛情為主的創作風格,跨越從心之年的席慕蓉將目光轉向「陌生又熟悉」的原鄉蒙古。席慕蓉在9日新書媒體茶敘中說,「我一直都在走生命的路,自我的觸動屬直覺,寫詩從來沒有預謀。」

寫作風格轉變

距離首部詩集《七里香》已隔35年,從1959年最早的浪漫之作<成熟>、<淚‧月華>至現在對人生的自我對話<除你之外>以及歸鄉尋根的史詩巨作<英雄博爾术>,現年73歲的席慕蓉,已寫詩長達56年。

9日在新書《除你之外》媒體茶敘上,媒體問及不同時期的作品是否流露不同情感,席慕蓉說,熱情是一樣的,「有人問我說怎麼轉彎了?但我沒有轉彎,這是我的直路,什麼感動了我就寫下來。」她說自己寫詩從來不會預謀,「詩是一種誘惑,寫完了以後是一種安頓,但就是非寫不可。」

心心念念在草原

席慕蓉在訪談中特別提到,草原對於游牧民族以及人類的意義。她說自己從來不生在那裡,二十幾歲看到的內蒙古樣貌,還是父母給的記憶,但現在去全部都不見了。她認為,地球改變越來越快,「這是災難性的改變,萬年以來人跟草原慢慢取得的默契,五十年就毀了。」

她痛心地說,草原被翻開來做露天煤礦,土地變的無力。「變化太強烈了,你們難道不知道嗎?」她提到,曾有人問她草原有什麼價值,惹的她生氣。「你看不見你的肝和肺,你就可以不管它?」

她說,草原就是地球生命的一部分。為此,席慕蓉也在茶會上透露,近期將舉辦一場小的攝影展,以草原、游牧為主題,希望帶大家重新認識草原、認識游牧的「隱性文明」。

為原鄉蒙古寫長詩

席慕蓉在茶會上也分享長達1060行的長詩<英雄博爾术>的創作歷程。她說,原本不打算寫那麼長,她也懷疑長詩對讀者來說是個壓力,但齊邦媛老師鼓勵她,「讀長詩就要給出時間、要慢慢。」因此她將心裡對於長久以來想闡述蒙古歷史的「誘惑」抒發出來,「寫完才感到安頓。」

席慕蓉說,現存的史書、文學多從漢人角度出發,使她激起「從蒙古人的眼睛來看蒙古」的想法。雖然當時未曾踏上故土,但當席慕蓉第一次踏上蒙古土地時,「我的眼睛是陌生又新鮮的。」且內心的熟悉感不斷湧現,「我的海馬迴告訴我,我見過、我回來了。」

將歷史轉成文學是否變調?她說,自己考究過許多蒙古史書,也請多位蒙古友人、史學家檢驗。她提到曾經寫錯的例子,蒙古朋友糾正她「蒙古人喝聲勒馬」的寫法,友人說,「蒙古人騎馬不出聲也不拉韁繩,是靜靜地用身體快速後仰,讓馬感受前進的力道。」

寫詩人有同特質

提到贈與詩文讓席慕蓉收錄在新書的朋友陳育虹、吳晟、林文義、曉風及陳克華等作家,席慕蓉說,這些作品並非特別為她而寫,而是她讀過覺得感動,詢問過對方後收錄進來的。

她說,寫詩的人有共同的習慣,就是讀到很棒的詩會讀給朋友聽。「我們平時也很少來往,見面就是在發表新書或詩歌節等活動上。」看他們的作品很感動,也很感謝他們筆耕不輟。

茶敘現場,席慕蓉將她對「詩」的感觸以及<除你之外>的內文印成手寫的文稿發給媒體,她說,這麼多年以來她習慣用以手寫創作,有時寫壞了會重寫,一首詩可能寫了一百遍。

訪談最後,席慕蓉說,現在過得是減法人生,過的小心翼翼,盡量「斷捨離」。「曾經有好多誘惑、好多狂妄理想,像是登上6千公尺高的喜瑪拉雅山、看杜鵑花的原生帶,但現在必須很明確地說做不到,身體不允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