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政第一哩路 實施養殖保險(李武忠)

李武忠 / 大學兼任教授 2016/02/16 17:27 點閱 1593 次
為了讓養殖戶做好自主風險管理以及讓養殖漁業的投資和漁民生計更加有保障,要求推動養殖漁業保險的呼聲再起。(photo by wikipedia)
為了讓養殖戶做好自主風險管理以及讓養殖漁業的投資和漁民生計更加有保障,要求推動養殖漁業保險的呼聲再起。(photo by wikipedia)

有鑑於極端氣候發生頻度與力度逐年增強,而臺灣被評為全球最易遭受天然災害侵襲之熱點,像這次造成嚴重寒害等級的寒流未來還會再發生,為了讓養殖戶做好自主風險管理以及讓養殖漁業的投資和漁民生計更加有保障,要求推動養殖漁業保險的呼聲再起。

養殖基礎資料不健全

養殖保險非國內首創,在國外已行之多年,好處在於對投資資本的保護,防範天然災害對人類健康、財產、養殖收成的損害,確保養殖收入,增加穩定和經濟福利等,但因養殖基礎資料不健全、保險費率難訂定、查勘損失認定困難及所產生的道德風險等,因此多數採政策性養殖保險制度,由國家給予支持。

例如日本政府對參加養殖互助保險計畫的養殖者給予保費補貼,當損失超過互助保險計畫的賠償能力時,由政府負責相關賠償,另外,政府還提供相關管理工作費用補助,來促進養殖漁業互助保險體系的良好營運,特別是針對水產養殖保險中的特殊險種(如赤潮險)則補貼三分之二的保費。

而台灣屬全球水產養殖重鎮,筆者這些年即一再建議漁政機關應該儘早為推動養殖產業做足準備,惜因缺乏完整配套且基礎資料遲遲未建立,目前只有一家公司取得水產養殖保單,屬產物保險,養殖戶與保險公司承保意願都不高,主要原因在於承保風險高、賠率複雜、養殖規模小經濟能力相對較其他行業弱勢等,這些都有賴政府力量來協助克服。

國內水產小規模

考量到國內水產養殖產業大多屬於家庭式小規模經營,養殖面積在1公頃以下占6成,若要透過保險來轉嫁損失,政府應該政策性提供部分的保險費補助來減輕養殖戶保險費負擔,才能提高養殖戶投保意願,降低天然災害對養殖戶生計帶來的影響。

不過根據國際經驗顯示,一旦補貼實施後,補貼機制的退場於實際執行上有相當程度的困難,必須於事前設定明確的退場策略(包括時機或條件)以及穩定的財源規劃來支撐。新人新氣象,若能在農漁業保險上集思廣益並與農漁民做充分溝通,將可成功跨出執政的第一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