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黃譯萱綜合報導】聯合國成立至今滿70周年,長期致力於維護和平、對抗貧窮及推廣教育,然而這個深具理想的組織,對世界的貢獻是否真的利大於弊?70年來總計支出超過5000億美元的聯合國,如今面臨組織浮濫、支出浪費等問題,而決策程序不民主及「行使正義」的多重標準,也不斷為人抨擊。
聯合國這個帶著崇高理想誕生的國際組織,在運作上實有諸多缺陷。首先,它龐雜及繁複的組織部門,使它在行政上相當缺乏效率,並消耗大量人事費用。此外,安理會的否決權致使決策程序深受各國私利影響,時常聲稱為正義而戰,卻對許多屠殺袖手旁觀,多重標準也讓不斷為人質疑。
【互搶經費沒效率】
聯合國目前有17個專門機構、14個基金會,和一個下轄17個部門的秘書處,共雇用41, 000多名員工,目前的年度開銷已是1950年代的40倍。由於重疊組織過多,行政相當缺乏效率,且互相競奪資源。報告指出,有三分之一的的聯合國機構,在60個國家的營運單位,每單位只有少於200萬美元的預算,意味這些單位光是維持辦公室的營運就相當困難。
組織過於龐大且重疊是造成此一問題的原因。聯合國每個不同的機構都有自己的IT系統,而重複的組織過多,也使單位在募款時必須互相競爭稀少資源,加深合作難度。許多組織與政府和地方單位的互動,往往比與聯合國內部的交流更為密切。
決策程序違反民主精神,則是聯合國另一大弊病。身為安理會成員的英、美、法、中、俄等國持續把持否決權,組織仍受制於1945年時的架構。雖然美、英、法國都曾表示推動聯合國現代化的意願,自己卻未釋出願意放棄否決權的訊息。
否決權的設計,使聯合國的決策深為安理會成員國的私利所影響,一遇到爭議性議題便「跛腳」。根據統計,單美國動用否決權維護以色列的次數,便已超過其他成員使用否決權的總和。而近期俄國、中國也都以否決權干預聯合國介入敘利亞問題。
【改革之路難行】
即便改革呼聲不斷,由於涉及國家眾多,使真正的改變窒礙難行。一名外交官便指出,2012年聯合國一個在紐約的印刷廠因珊迪颶風來襲而泡水,本想藉此將之關閉並裁撤60名人員,然而,即便保障這些員工能在聯合國其它單位任職,這項舉措仍遭到強烈的反彈。
組織刪減的爭議也同樣挑起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間的敏感神經。許多已開發國家成員,認為正是開發中國家阻礙了聯合國現代化的進行。然而,批評者認為,許多組織裁撤項目的目標,正是開發中國家代表可以擔任管理職的計畫,這將大幅降低開發中國家在聯合國內的發言權。
另一個人員浮濫的問題來自受政治影響的人事命令。一名資深聯合國官員便指出,「當你需要和一個單位保持友好互動,而它希望將某個人放到某個位置上,如果這件事不會造成很大的困擾,有時你就會說好。」
在安理會決策議題上,印度作為開發中大國,正積極推動安理會擴員,但改革顯然困難重重。印度聯合國大使幕柯吉便諷刺地表示,「聯合國作為一個在各種議題上制定協商議程的機構,在安理會改革的議題上,卻連議案都無法端上桌。」
聯合國前秘書長哈馬紹曾說,聯合國的成立「並非要帶領人類去天堂,而是要讓人免於地獄」,精確地點出了這個組織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在滿70年的此刻,究竟什麼樣的組織變革,才能促使聯合國更有效地實踐它的理想?
英國前國際發展部長阿茉絲認為,在聯合國現代化的議題上,應先反省「當今聯合國是為了什麼而存在?」、「什麼樣的活動在聯合國內應該能優先使用大幅資源?」讓聯合國的運作更貼合當前國際社會的願景及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