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從美國民主黨的衰敗看國民黨的未來

醒報編輯部 2025/07/01 12:58 點閱 194 次

美國民主黨近日深陷黨內混亂與領導真空的泥淖,雖然川普行為招致大規模抗議、基層民意高漲,但這股對極端保守主義的反彈力量,卻未能轉化為民主黨的集結與領導動能,至為可惜。

對台灣的國民黨而言,美國民主黨的現況無異是一面鏡子,照出自身的結構性困境與未竟的改革挑戰。當國民黨在「罷免風暴」與領導權爭奪中掙扎之際,若不能從民主黨的經驗中汲取教訓,未來恐將重蹈覆轍,淪為徒具規模卻喪失靈魂的政治殘黨。

黨內自亂陣腳

美國民主黨最大的問題不在敵強我弱,而在「自亂陣腳」,黨中央面對青年派挑戰,選擇以技術性程序否決選舉結果,讓原可轉化為活力的內部競爭,變成割裂與怨懟。新任主席Ken Martin甚至公開流露對壓力的不堪與自我懷疑,反映出整個黨機器已失去面對危機的韌性與遠見。更嚴重的是,民主黨失去了長期工會盟友的信任與支持,這對長年仰賴基層動員與金援的政黨而言,無疑是沉重打擊。

缺乏核心領導

台灣的國民黨,同樣在這些問題中浮沉。大規模罷免風暴如影隨形,黨內不僅無力協調因應,甚至在黨魁人選上演「朱盧蔣三角競合」。朱立倫拚連任黨主席、盧秀燕被拱出馬、蔣萬安則在矛盾中前進。顯露國民黨根本無共識和核心領導,誰能帶領這個黨、以何種方向凝聚黨魂和民眾?

美國民主黨與國民黨的共同症狀,是「喪失群眾信任的政黨機器」。民主黨雖擁有龐大基層支持者,但這些民意未被政黨有效整合與代表,導致「抗議者與候選人斷鏈」,民眾的怒吼只變成街頭回音,不進入制度改革。而國民黨也同樣面對「政治明星與黨組織脫節」問題。

領導力的質變

以蔣萬安為例,近年形象操作頗受青睞,兼具家庭親民與政治硬派風格,在抗綠風潮中被視為藍營新共主。但這份個人魅力是否能真正轉化為政黨轉型的動能?或者只是黨內無人可用、被迫塑造的「備案人選」?答案尚不明朗。

從美國民主黨的教訓來看,國民黨首先必須面對的是「領導力的質變」。當民主黨將年輕挑戰者視為麻煩、而非契機,反映出其政治文化依然僵化保守。而國民黨內朱立倫對蔣萬安的「舞台借用」、盧秀燕的「沉默對峙」,也反映類似的問題。

資深領導人未能主動交棒、也無法有效提攜新人,只將新血視為政治槓桿的工具。若國民黨仍用舊思維經營新世代,等待的不是世代交替,而是黨的自然萎縮。

內部對話早已失序

第二個值得警惕的,是「政黨範圍的日益收窄」。民主黨內部對多元意見的容忍度下降,反倒讓外部勢力如川普有機可乘,搶走部分工人階級與中間選民,這正是「大帳篷政黨」逐漸變成「小圈圈同溫層」的危機。

國民黨亦然,當藍營言論走向極端、輿論頻繁與陰謀論與民粹聲量綁定,甚至高層語出驚人批賴清德為「希特勒」,不僅引發國際關注,連蔣萬安都不得不出面澄清,顯示內部對話早已失序。這種「聲量治黨」的風氣若不改革,只會將中間選民推向更穩健理性的選項,即使那不是他們本意支持的黨派。

重塑理念與價值觀

此外,民主黨的崩解還展現在「程序主義與象徵性多元化的迷思」上。他們對內部選舉結果吹毛求疵、強調形式平衡卻失實質領導,導致基層與菁英脫節。國民黨內部近來也陷入類似困境,黨中央缺乏實質論述與長期戰略,選舉與罷免淪為工具戰而非價值戰,讓人搞不清楚國民黨「到底是為了什麼而戰」?這種失去理念的政黨,只能靠個人魅力撐場,久而久之將淪為「明星依賴型」組織,難以持久。

未來的國民黨,若真想重返執政,不應再陷入內鬥與權謀。當務之急,是重塑理念與價值觀,真正培養跨世代的黨內共識與合作文化。讓蔣萬安這樣的新生代政治人物,能在制度中生根,而非被架上神壇、迅速消耗。否則,不論是美國的民主黨,還是台灣的國民黨,終將走向「看似人多勢眾、實則眾叛親離」的同樣命運。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