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台灣發生不少隨機殺人案,部分民眾、官員得知兇手的生活背景,認為是社福體系出問題。筆者從相關新聞評估,發現兇手的社會支持網絡都很薄弱,以社工專業角度來說,雖有介入空間,但有兩項前提:
一、調整宣導方式、評估宣導成效:
像是台南電子遊樂場隨機殺人案,兇手來自單親家庭,他曾聽過各地區有單親家庭服務中心嗎?北投的隨機殺人案兇手表示,不知如何換理想工作而殺人,他聽過就業服務站,及提供就業、職訓、微型創業、技能檢定訊息的「台灣就業通」網站,跟0800-777-888就業服務專線嗎?看起來他們可能沒聽過,因現在台灣媒體較少報導,可從哪些管道申請社福服務,及各項社福服務內容、申請跟使用限制。
台灣不少社福單位人力、經費、傳播知識有限,較常以貼海報、發摺頁這類被動宣導方式。但這能吸引民眾注意嗎?反而筆者用網路討論區,在服務提供地區版面發文宣傳,也依服務內容轉貼社工、身心障礙、公益或其他版面,必要時搭配新聞熱潮,在時事討論版面作「事件行銷」,宣導人氣不低。
另外,筆者為方便民眾查社福服務訊息,以簡單好懂原則,編訂「台灣社福服務清單」系列表格,上傳網路硬碟提供下載,連1957福利諮詢專線社工都說讚!不過,不是每個人都會上網,仍需透過大眾媒體,有系統宣傳社福服務,期待更多人結合社工社福、傳播、文創專業,有效宣傳說明社福服務。
二、提升服務能量、分清責任歸屬:
台灣部分社工認為,現有案量多到來不及處理,哪來心力協助預防犯罪?且跨專業處遇時,部分其他專業人員會亂推責任,把社工當雜工用。
另外在官方單位工作的社工,也怕議員關說影響處遇,更怕服務對象出事,主管為回應民怨,不管實情就直接重罰模式,造成工作無力感,甚至覺得工作沒意義。
筆者認為既然有人因犯罪案,開始重視社福體系,社福專業人員可用此機會,向民眾、官員說清楚人力、資源、工作方式需求,讓他們了解其中問題,願意給所需資源及合理期待,豈不是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