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合國第72屆大會在2017年通過了每年的5月20日訂為「國際蜜蜂日」,今年的主題是:‟向自然取經,滋養人類未來”,清楚的展現了蜜蜂在農業以及生態系統中的重要地位。
生態系統的關鍵角色
蜜蜂並不是唯一的授粉昆蟲,蝴蝶、蝙蝠、蜂鳥等也在自然界中扮演著傳粉的重要角色,但蜜蜂的作用尤為突出。它們穿梭於花朵之間,為超過75%的糧食作物、以及近90%的野生開花植物提供傳粉服務,成功授粉的植物可提供食物和棲息地給人類及其他生物,如鳥類、昆蟲和哺乳動物,是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全球糧食安全的中堅力量。
蜜蜂也生產蜂蜜、蜂蠟和蜂膠,廣泛應用於食品、藥品和化妝品行業,為養蜂產業帶來重要的經濟收益。
然而近來我們越來越難見到那些在陽光下舞動的昆蟲小精靈,從清晨花叢中忙碌的蜜蜂,到夜晚窗前閃爍的螢火蟲,它們的身影都在悄然減少。這種變化並不是我們的錯覺,而是現實中正在發生的危機。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警示我們,自二十世紀70年代以來,昆蟲的數量幾乎已經減半,其中蜜蜂的族群受到的影響尤其嚴重。
陽光下的小精靈少了
本月7日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生物學報B》期刊上的一項研究顯示,在氣候暖化、農藥使用、和棲息地破壞加劇的多重影響下,蜜蜂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壓力,特別在城市區域的熱島效應疊加棲地碎片化,加上蜜源植物單一化與乾淨的水源不足,都會區的蜜蜂數量驟降了65%,為生態系統永續性敲響了警鐘。
此外,不僅是白天的高溫,夜間溫度的異常升高同樣對蜜蜂造成了廣泛的負面影響,明顯出現物種數量減少、群體多樣性下降等現象,這是過去被忽視的隱性危機。該研究建議城市的規劃必須要突破傳統思維,優先建立「綠廊網絡」連接破碎化的棲地,多種植耐旱的蜜源植物,鋪設高透水的道路,增強地表輻射的散熱效率,建立城市與自然植被的緩衝帶,阻隔城市熱島傳導等,都成為推動蜜蜂保護工作的重要手段。
對臺灣的影響與因應
臺灣是一個島嶼,生態系統相對獨立,生物多樣性先天十分豐富。然而造成全球昆蟲減少的原因,在臺灣同樣存在,同時臺灣更容易受到氣候變化的直接影響,如颱風增強和極端天氣事件增多,加劇昆蟲棲息地的破壞。此外,天敵昆蟲的減少會導致害蟲增多,進而增加農藥使用,形成惡性循環。
農業方面,傳粉昆蟲減少會導致農作物產量下降,影響農民收入和糧食安全。自然生態方面,會影響鳥類、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的生存,進而破壞整個食物鏈;特有物種如臺灣藍鵲、紫斑蝶等面臨更大的生存壓力。
公共衛生方面,會改變病媒生態,如蚊子的種類和領域擴張,影響登革熱等疾病的傳播模式;同時,昆蟲的減少會導致有機廢物處理變慢,增加環境汙染風險。在文化及旅遊方面,它們的消失可能導致文化遺產的流失,降低自然景觀吸引力,衝擊地方經濟。
昆蟲生物多樣性喪失是全球生態系統的「無聲危機」,更是國家的生存問題。臺灣需要加強生態保護區的管理,推廣環境友好型農業,減少農藥使用,監測昆蟲種群變化,制定相應的保護政策。保護昆蟲棲息地,推動永續的農業和城市規劃,是我們共同的責任,需要全社會持續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