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少子化 全力發展學校特色 —專訪世新大學校長吳永乾 (20141017醒報人物現場)

陳昱穎 2014/10/17 12:06 點閱 1500 次
爭取外籍學生,是世新的辦學策略之一。(photo by University of the Fraser Valleyon Flickr -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爭取外籍學生,是世新的辦學策略之一。(photo by University of the Fraser Valleyon Flickr -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主持人:台灣醒報社長林意玲
與談貴賓:世新大學校長吳永乾
整理紀錄:陳彥驊、李昱彤、葉芷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到世新大學的吳永乾校長是留美的法學博士,在世新大學教了20幾年的書,今年從8月1日起擔任世新大學的校長。我們知道在少子化以及大學過多的情況下,大學的經營現在也越來越困難了。想請問一下吳校長在這個時代如何大顯神通?

【發展特色 順應潮流】
吳永乾:在過去20年來,台灣的私立大學數量從50所發展到最高峰的167 所,到現在大約162所。私立大學數量高速發展的同時,我們的出生率又一直往下降,從每年40幾萬的嬰兒一直掉到30幾萬,兩年之後會掉到20幾萬,10年之後剩10幾萬,這是每所私立大學都必須面對的問題。在少子化的趨勢下,我們該如何因應?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我們要發展自己的辦學特色。我相信學校對學生的吸引力,就是這個學校要有一定的特色,學生可學到他想學的東西,靠著這個特色,他在社會上能夠應用得到、有實用的價值,因此發展學校的辦學特色,是第一因應的方法。跟此相關的是,要優化師資結構,好的老師才能教出好的學生來。

第2點,就是課程規劃要因應時代潮流,以及社會、產業的需求。現在各大私立學校都在關注如何擴大招收東南亞、大陸的優秀學生。當少子化而騰出教學資源時,外籍學生的彌補是一個可行的方向。

【退場機制與招外籍生】
問:我想多數人一定覺得匪夷所思。大學數量膨脹了3倍,但年輕人相對而言,幾乎少了3分之1的人,一收一放之間,整個學校的資源無限制的浪費。教育部政策評估希望減少到100間大學。我想提出兩點,第1個是教育部在政策上,希望能夠減少大學,怎麼做?

第2個在擴大招收東南亞、陸生方面有沒有困難?畢竟台灣學生有台灣學生的教法,而我們該如何適應外籍生的需求呢?還有陸生,這還牽涉到他們的福利和需要。教育部在政策上減縮學校的辦法,您怎麼看?

吳永乾:我覺得吳部長非常勇敢、有擔當,他講出一個許多人不見得認同且會受到攻擊的觀點。從數據來看,學校的退場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因為供過於求、供給量太大,根本沒有這麼多學生。
教育主管機關討論退場機制多年,但始終沒有一個確定的方向,也不夠健全。目前需要提供足夠的誘因,讓這些辦學處於不利的學校,選擇一個光榮退場的方法。我覺得教育部在政策上,怎麼設計、讓退場機制符合多數人的期望、並實際發生效果,而不光紙上談兵。

第2個,在東南亞跟陸生招生的部分,僑外生是沒問題的,一般來說我們對外籍生都照顧很多。但對陸生的照顧,我們比較保守,有些政策對他們並不公平。像是三限六不,雖然已經有些鬆綁,但改變還不夠。
像最近在探討陸生的健保問題,我覺得台灣開放留學的歷史遠長於大陸,國內有許許多多的學生、老師、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多到過國外求學,我們自己也該將心比心,試想到他鄉異地去求學,學生需要的是什麼?以同樣的思維為對方去思考。
既然要擴大、招收陸生跟僑外生,我們相對要他給好的學習環境,不只是師資課程,還包含生活上的照應、教育、跟社會的互動關係,要去好好規劃、適度放寬。我覺得當務之急是要將陸生跟僑生、外籍生公平對待。

【辦學2大特色】
問:這有很多爭議,因為政府、教育主管單位還是相當保守。校長也是剛剛接任,一個數十年歷史傳統的學校如何走出它的特色,不只是世新,很多大學都很困難。請問一下,世新大學過去到現在有甚麼轉變? 世新在大家眼中既定的印象是一個新聞專科學校,但後來轉型成一個綜合大學。

吳永乾:我們從過去新聞專業學校,擴大到現在有4個學院的綜合大學,定位非常清楚。我們把自己定位在精緻的教學卓越大學,但並不表示我們不重視研究,我們教授的研究也做得非常好。我們辦學一直維持2大特色:

  1. 利用傳統的優勢,不是光談理論:傳播貫穿各個學門,培養出可以一畢業就在新聞廣播領域裡作戰的尖兵。校定必修是媒體識讀,也有許多非新聞傳播的學生,他們的師資、課程設計上也是跨學門與傳播相結合。舉例來說:科技法律,財經新聞等等,所以我們學生就業的情況很不錯,因為他們除了本科系的學識外,多多少少都具備傳播的知識。

  2. 強調學生對於新媒體的駕馭能力:在數位匯流、資訊科技發達的年代,假如各行各業對於資訊科技的認識、使用能力不足,展現專業技能時,就會相當吃虧。像醒報做到五媒合一,就是我們未來新聞傳播教育可以向醒報學習的,因為這是個不可逆的趨勢。

【著重優秀師資】
問 : 那麼在為學校發展傳播科技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甚麼困難?像是資金、師資的問題,要延聘好的老師也很難,因為是一個新興的領域。請您分享一下?

吳永乾:在教學資源的問題方面,並不是只有我們世新大學所獨有,如何在這方面提供更好的基礎,諸如教學品質、師資、設備,是教育部要負起的責任。這方面也涉及到學雜費鬆綁的問題,吳部長「很勇敢」,願意正面看待這個問題。過去10幾年來學雜費都沒有調整,幾乎也很少人去碰,我覺得這是應該要面對的。

香港老師的薪資目前已經是台灣的3倍,新加坡更是3.5倍,北大跟清華大約有1.8到2倍左右,如果我們要找好的師資,卻沒有給他好的待遇,其實是蠻困難的,未來我們的好老師都將會流失掉。

另外,為了因應新的媒體,我們的課程設計也都跟著改變,現在非常注重業界師資,他們平均一個學年來我們課堂演講超過200位人次。另外也有協同教學,借助優秀的實務工作者直接參與課堂的經營,100門以上的課有3分之1的時間是由業界的專家搭配老師一起上課,落實我們理論和實務的結合、回應社會對於人才的需求。

問:的確,窮則變變則通,老學校也要轉型,轉型的過程中還真的很需要主管機關的支持。

這幾年外界是很看衰傳媒工作的,傳統媒體包括報業、電視、雜誌及廣播都面臨很大的困境,若世新大學繼續以培養傳播人才為主力,每年將有2千位學生進入職場,請問課程應該何種改變,且就業問題該如何安排呢?

吳永乾:目前本校新聞傳播相關科系畢業的學生出路都還不錯,就業率高,也受企業主及家長認同,根據過去幾年的調查,世新大學畢業的學生在傳播媒體工作中,比其他學校的傳播科系受歡迎,是相當有優勢的。

【數位匯流所需能力】
我認為世新的教學、研究應朝新媒體的方向走,訓練學生全方位處理事情的能力,讓他們有實力挑戰數位匯流的時代,在職場上更有競爭力。

傳播領域的學生,必須具備新的思維、傳輸方式、平台、經營理念,如果只能使用傳統媒體的技能、經營理念,那很容易被淘汰。

問:台灣媒體產業未來將得走向國際,目前政府有很多如卓越、頂尖大學計畫等政策,教育單位提供許多的方案,希望大學間能策略結盟或轉型,將使我國的人才有更多的國際競爭力,想請問世新大學是怎麼配合?且對於教育部的政策有什麼建議呢?

【全球教育面臨困境】
吳永乾:全球的高等教育都面臨挑戰,《經濟學人》雜誌對此分析並提出3點結論,首先是高等教育成本大幅提高,如英、美等國學費大漲,使許多學生未畢業就被迫負債,且在教育成本高漲的情況下,年輕人進入大學的門檻受限,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受到影響。

其次是勞動市場的結構有很大的變化,早期自動化生產只取代部分藍領階級就業機會,現在數位化及自動化,也開始影響到白領階級的就業機會,人力的剩餘就成了問題,因此大學生要以終身學習為方向,培養創新能力,及擁有更符合時代需求的知識及技能,才能避免被自動化生產取代。

最後,未來自我充實的成本將會提高,愈來愈普遍的網路開放式課程,將吸引部分高等教育的老師,師資好的頂尖學府也將吸引更多民眾,使學習資源不平均情況產生,並塑造明星化的老師,讓傳統的老師面臨極大挑戰,他們必須絞盡腦汁讓課程更有吸引、影響力,這樣的情況也將會影響一般大學的發展及老師的就業問題。

【我國教育問題待解】
我國高等教育目前的問題是,學校供給量大於需求量,且在評鑑、管理及學費的制定上仍有爭議,必須趕快思考各種退場的機制,希望教育部近期研議的政策在未來能看得見成效,使學校的數量控制在合理範圍內。

其次就是吳部長提過的「學用落差」,我國許多技職教育升格為大學,但反過來說大學生程度也趨向高中化,因為篩選標準寬鬆,使學生沒有明顯的程度區別,年輕人都往大學跑,造成社會上各種技術人力的不足。

主持人:這樣看來,大學教育面臨的問題將不是只靠教育部就可以解決的,還包括人口、經濟、全球化的問題,都讓高等教育面臨挑戰。未來學習成本將提高,念大學所費不貲,學生畢業後能不能學以致用、維持終身學習,都是很大的問題。雖然今天討論很多,但大學教育問題仍有待大家繼續去思考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