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租稅研究 獲中山著作獎

范捷茵 2014/11/02 15:57 點閱 3847 次
中山學術著作獎2日舉行頒獎典禮。(photo by 范捷茵/台灣醒報)
中山學術著作獎2日舉行頒獎典禮。(photo by 范捷茵/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范捷茵台北報導】「兩岸簽訂服貿、貨貿協議,其實是次要選擇,」2日以世界貿易組織(WTO)研究專書獲得中山學術著作獎的中研院研究員洪德欽指出,台灣市場規模局限了貿易談判對象的選擇,與中國簽約是並非最佳首選,因此更要把握主權、對等、WTO權利等基本原則,並調整國內產業結構,避免貿易上過度依賴中國大陸。中山學術著作獎同樣也肯定稅改、太陽能電池等研究人員成就。

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2日舉行「中山學術著作獎」頒獎典禮,64件報名著作中,選出3位獲獎人。人文社會類由中研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洪德欽、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明郎獲獎,而交大應用化學系所教授刁維光則榮獲自然科學類獎項。

洪德欽以《WTO法律與政策專題研究》獲獎,發表專題演講時,他用《哈姆雷特》名句形容與中國簽訂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說:「簽與不簽,都是一個困難的選擇。」

身為WTO研究學者,洪德欽直言,外貿就是經濟成長的火車頭,各種雙邊、多邊協議也是全球的潮流,但台灣市場小、缺乏自然資源,要與其他經濟體簽定自由貿易協定(FTA)相當困難,而地理位置加上政治因素,讓中國產生與台灣談判的誘因,促成現在「只剩次要選擇」的局面。

洪德欽表示,在這樣的兩難下,與中國進行貿易談判,一定要把握主權、對等的原則,並確保WTO權利不被兩岸協議架空,洪德欽也強調,國內產業結構勢必要有所調整,否則貿易上只會朝中國愈來愈傾斜。

另一位人文社會類得獎者陳明郎,著有《兩部門人力資本模型下的最適要素所得稅歸宿》,修正台灣資本與薪資所得,均陷於同一綜合所得稅的迷思,是目前「兩稅合一」修正的重要參考。

而刁維光以《紫質敏化太陽能電池》獲選,所帶領的研究團隊,仿效大自然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研發出一系列具推、拉電子基的高效能鋅紫質染料,使光伏元件的吸光能力,擴展到近紅外光,讓太陽能電池在弱光中即可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