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櫥窗)哲學畫家李德 遺作展在高美館…

簡秀枝 2025/08/03 16:31 點閱 281 次
李德,他被定位為,在空間與情意之間尋覓真實的藝術家。(網路截圖)
李德,他被定位為,在空間與情意之間尋覓真實的藝術家。(網路截圖)

空相,我在我之外,那是何等的境界,藝術家前輩李德(Read Lee, 1921-2010),以冷寂作品,傳達他的哲思。

距離李德辭世,已經15年,極少看到與他相關的訊息,一趟高雄美術館之行,數十幅遺作,以及一小段影音視頻,重新拉回對他的記憶。

哲學藝術家

去過李德位於永和竹林路的居所,典型的讀書人之家,滿臉鬍鬚的藝術家,頗有仙風道骨的味道,慈眉善目,說起話,寫起文章,精練深邃,讓人衷心感佩。

不如文如其人,連畫作亦然,純粹的藍、內吸的意境,總是讓人沈思默想。他被定位為,在空間與情意之間尋覓真實的藝術家。

高美館的巧思,讓李德與旅法雕塑家熊秉明(Hsiung Ping-ming, 1922-2002)同台獻藝,並把展覽取名為「相忘於江湖」,頗耐人尋味。

二人相忘於江湖

「相忘於江湖」一詞,係是出自《莊子•大宗師》,意思是指困境中的兩個人,相互依賴,沒完沒了,最後不如瀟灑分離,各自自由地存在。

該雙個展,以「相忘於江湖」為名,是想呈現李德與熊秉明鮮明的人格特質,既是對個體創作的獨立性探索,也是對彼此精神共鳴的體現。

李德與熊秉明,都是20世紀極具代表性的華人藝術家,兩人同樣生長於戰亂時代,卻因人生際遇與選擇不同,而分道揚鏢,最後也呈現出迥異的藝術成就。

李德,本名李立德,出生於中國江蘇省,1948年移居台灣,台灣戰後時期油畫家與美術教育家。

層層疊疊的筆觸

戰後來台,胼手胝足,李德在島國深耕,從事創作與教學,對台灣藝壇影響深遠。尤其李德以敏銳的視覺語言,捕捉時間與記憶的流動。他的作品,擅長融合抽象與具象,以層層疊疊的筆觸與色彩,營造出既熟悉又遙遠的空間感。

細品李德的畫作,畫中有畫,並非具象的描繪,而是內在情感的流動,如同江湖之水,時而奔騰,時而靜謐,映照著個體與世界的微妙關係,波心粼粼,玄妙在其中。

李德(1921-2010),出生於江蘇常熟的書香世家,家中瀰漫詩詞、書畫、金石與京劇等傳統人文氣息,這樣的環境深植了他深厚的文化涵養與藝術敏感度。李德自幼喜愛文學與繪畫,即使在抗戰期間於四川流亡求學,生活艱困,依舊沉浸於經典文學與名畫之中,1945年畢業於重慶大學。1948年,他移居台灣,開啟人生新頁。

拜陳德旺為師

1956年,李德在偶然機會下,欣賞到旅日的台灣前輩藝術家陳德旺(1910-1984)的油畫作品《三朵花》,深受震撼,遂託人拜師學藝,並成為陳德旺唯一的入室弟子。

雖然不是傳統美術院校的正科班學生,但在長達8年的拜師學習過程中,李德吸納了陳德旺對藝術本質的堅持與探究,加上他個人對周遭環境的體悟,形塑出日後他在教學與創作的重要基石,也受到學生的肯定與追隨。

李德的素描根基深厚,速寫作品簡潔而富張力,寥寥數筆,就能掌握人物或景物之精神。他的畫風,從寫實逐步走向抽象,1973年後的作品更見筆觸奔放、顏料層層堆疊,展現濃厚肌理,並以詩句命題,傳達情思。

高美館展畫70幅

簡單來說,李德的創作歷程,可分為3個階段:
早期,以寫實為基礎,逐步探索造型與空間的關係。
中期,逐漸抽象化,強調點線面的節奏與結構;晚期則追求形而上的詩意與哲思,形成獨具風格的精神性繪畫。

李德曾說,塞尚是從空間走向自然,他則是從自然,走向空間。那個說法,既揭示了他的創作軌跡,也說明他如何透過空間的重構與簡化,探尋藝術的本質與人生的意義。

高美館的展覽中,共展出李德油畫近70幅,含括多幅經典自畫像、代表性作品,以及21幅空相系列畫作,水彩14件、以及逾50件精采素描相當難得。展期至9月14日。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