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求新求快求變,藝術市場一片卡漫化的氛圍中,還是有人願意孜矻作畫,在深層靈性上深耕力掘,透過繪畫研究與內涵表達,鞭辟入裡,把靈性本質中的寧靜、喜悅、和諧,徹底分享社會大眾。
帶著「今之古人」信念與豪氣的葉繁榮(1960-),
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西畫創作組碩士班,2002年赴俄羅斯聖彼得堡列賓美術學院研究,為國內知名的寫實創作畫家,作品獲國立藝術館及私人美術館、收藏家典藏。近年他與藝術家妻子楊淑惠,僻居苗栗山區,安靜思考研究,並以畫筆呈現他的思想與意境。
個展光鑑四周
今年9月,於國泰世華藝術中心的個展在即,葉繁榮嘔心泣血的作品,逐次完成,幅幅深邃細緻,光鑑四周,令人衷心感佩。
走出美術學院,葉繁榮融入大自然,住進山區,每天迎晨曦、送夕落,在芬多精洋溢的環境中生活、思考與創作。
然而,腦子中依舊思索咀嚼著人類的藝術發展軌跡,他剖析,西方繪畫在13、14世紀時喬托( Giotto 1267~1337 )等,即開始嘗試以陰影(明暗)表現物體的立體感,經15、16世紀文藝復興期,即能表現出對象完美的立體感,並對空間透視,有了成熟的表達,達文西更加入空氣透視,來增加空間的真實感。如此歷17、18、19世紀西方的繪畫技法,更臻成熟,尤其是新古典主義與浪漫派,更完整了畫面的靜態結構與動態結構的知識。
而19世紀中期的印象派,又由色光原理的致用,而有了對自然色彩的認識,那時畫面所體現的色彩有了冷暖、有了時間差,也就是具有了溫度(色溫)。到了19世紀後期的印象派,則開始加入個人主觀的個性,例如,梵谷(Vincent van Gogh,1853-1890)、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等,繪畫則一路狂奔轉入個人主觀化的表現,包含個性、思想、意識形態等。
人類情感的表達
葉繁榮認爲,繪畫藝術,是人類情感的表達與訴求,情感的作用首要在於能感動人、引起共鳴。而文字和語言則方便表達清楚我們的思想。
他指出,2024年對人類來說,也是一個截點,人類資訊科技與生物科技會帶來生活上的大改變,而另一方面,也是人類由物質、精神介面轉入更深層心靈層面的起點。葉繁榮說,藝術的表現,除了能引發情感的感動與共鳴外,還要能呈現出深層靈性的一面,也就是要能呈現出靈性本質的寧靜、喜悅、和諧,甚至包括愛與分享,那正是21世紀藝術特質,呼應著當今人類的必然走向。
「透氣」的效果
所以葉繁榮思考的焦點是:西方繪畫由具有對立體感、空間感的表現能力,並完備空間結構法則,最後再加入色彩的知識。當藝術家具備了素描架構能力與色彩鋪陳能力之後,就可進入情感的完整表達,達到引發共鳴、感動人的效果。
而情感的表達,葉繁榮以為,在繪畫上則透過「情境」來完成,「情境」則需要有營造的「氛圍」,「氛圍」則由色溫、濕度、空氣感來完成。抽象的氛圍,要由油畫技法的表現,加來落實並呈現,那當然又是另一個技巧難度的高峯,也是葉繁榮念茲在茲的另一研究重點。
葉繁榮強調,色溫可由色彩的彩度呈現,那是印象派的創見,且也已落實。反觀另外兩個抽象元素:「空氣清新感」與「水氣的濕潤度」,在他的研究中,發現可以由西洋傳承的古典技法中的透明、半透明與不透明技法的綜合運用,所形成的虛實效果與豐富的色調層次,來達成這「透氣」的效果。
葉繁榮指出,在初期印象派(尤其是莫內)之後,做了一個截點。運用西方繪畫到該處所研究的知識,用來表現情境,體現出情感,以感動人,而不走強調主觀個性、思想與意識形態的表現。
走過溽暑季節,迎來9月的豐收,且讓葉繁榮帶領大家一探生命的真正幽微,喜樂圓滿盡在其中。( 照片:藝術家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