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樂認證 作品美感勝過技術

杜胤廣 2014/06/13 16:50 點閱 2567 次
音樂製作技術仍需「美感」支撐品質。(Photo by rockschool)
音樂製作技術仍需「美感」支撐品質。(Photo by rockschool)

【台灣醒報記者杜胤廣綜合報導】想學習音樂製作技術,除考取技能認證,更須培養「美感」。無限擴張影音工作室音樂製作總監袁應豪表示,文化部未來施行的影視音人才旗艦計畫,不應將預算完全投入產學合作的認證上,因為技術是其次,個人作品中的美感才是重點。音響師傅白國賓認為,國內新、舊交替的音響人才對技術認知的標準不一,要建立認證制度,得先整合業界的技術標準。

文化部長龍應台日前接受立委質詢時也表示,文化部希望建立一套健康的產學機制,主要是針對後製技術人員,制定產學合作的標準,並不涉及執業證照,初期將針對錄音與燈光研議建置職能基準與證照制度。

【不應完全投入認證】
根據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專案辦公室的「歐、美、日、韓、大陸流行音樂後製人員(錄音工程、演唱會音響燈光)證照制度做法」指出,除了像英、美有流行音樂相關學校與推廣教育課程外,也有國家級技術士認證。且日、韓兩國在技術認證上都採以「級別」區分,且要求年資經驗才能報考。

「證照不能提升整體產業,影視音人才旗艦計畫擺錯重點。」無限擴張影音工作室音樂製作總監袁應豪擔心表示,重視流行音樂不是壞事,但預算不應完全砸在「認證」上。袁應豪認為,台灣目前許多線上獨立音樂人想做音樂比以前更困難,如果把資源投入產學合作的認證上,音樂人想得到補助的機會將更小。

【技術需美學支撐】
「技術仍需『美學』去支撐製作的品質!」袁應豪表示,坊間早有正規管道去學習流行音樂的製作技術,不論是混音、錄音等技術,但就算學會技術,「美感」仍是聽覺表現的核心,這也是業界普遍重視的項目,不光擁有認證就能做音樂,還要評價製作經驗與個人作品,所以從事音樂創作或製作等技術層面都需不斷提升個人的「美感層次」,甚至出國進修。

「任何一種藝術都會區分『工藝』與『美學』。」白國賓認為,會操作機器、彈奏樂器、歌唱,每個人都會,但聽眾感覺好不好,就是美感傳達與個人喜好的問題。」不見得每位師傅或錄音師都調教得出,深受市場大眾喜好的聲音品質。

「標準如何訂,很重要!」白國賓認為,如何界定音響工程的技能標準才是關鍵,因為以音控來說,國內審美標準不一,每一個表演場合,音響調教也不同,新、舊交替的音控師,其認知也不同,到底誰的觀念正確,沒有答案,所以由誰來鑑定職能標準,檢定內容是什麼,就需要進行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