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方家敏台北報導】將電視電影化究竟可不可行?兩岸電影交流委員會1日舉辦電視劇電影化座談會,邀請導演蔡岳勳、陳思誠、製片龍丹妮等人分享成功經驗。除了透過中國的先天龐大市場外,還有電視劇所打造的品牌、基礎觀影群眾,讓多部電影化的電視劇都取得成功。然而導演李行質疑,這種形式是不是電影的正常發展方向,還需要再考量。
中國大陸知名電視節目《爸爸去哪兒》製片龍丹妮指出,從第一季開始發現這些爸爸們的微博粉絲人數大增,製作團隊就知道這是一個粉絲導向的作品。因此製作電影時就設定這是「約會型電影」,也就是為粉絲製造一個產品,在電影院的空間裡製造一個能夠和影中人交流的機會。
以400人的團隊拍攝的《爸爸去哪兒》電影版創下7億人民幣票房,龍丹妮說,此片成功真的是天時地利人和,成功選定的春節檔期,製造出人們在春節時所需要的情感依戀,包括孩子和動物等可愛的東西。除了電視劇所創造的既定品牌以及觀眾群,還有豐富的宣傳資源和團隊執行力。「我們團隊5天就拍完了一部電影,把每個孩子都逼到了極限,可見爸爸們下了多少功夫安撫孩子。」
出生於瀋陽的導演陳思誠於2010年自編自導自演電視劇《北京愛情故事》,2014年以同名電影獲得2億多票房。「我們這些人都得利中國內地強大的電影市場,對創作者而言這是一個特別好的時代。」他說,《北京愛情故事》除了既有的電視收視戶的票房之外,檔期也很重要,上映當天是情人節、又是農曆15日、又是週五,光是3天就賣了2億。
《痞子英雄》導演蔡岳勳說,《痞子英雄》這部戲本來架設的故事線就是用2部電視劇、1部電影的架構來敘事,但由於經費不足只好直接轉進電影模式。他指出,這是一個非常商業的電視劇,但如何讓電視劇規格轉換到大螢幕上成為商業動作片,這是困難之處。蔡岳勳表示,《痞子英雄》將要挑戰華語電影的技術創作,挑戰更高的技術質量、納入災難性的動作場面,不斷創新。
蔡岳勳認為,電視能夠深入每個人的家庭,能夠形成一個很好的可能性,甚至是一個測試的結果。電視劇可以紮實地去培養一個題材,一群觀眾,這不失是一種電影的模式。龍丹妮說,將電視電影化是撕開大家對於電影類型的態度,從去年《小時代》到《爸爸去哪兒》都是基於這個概念,這也是因為中國2000後的孩子包容度特別大,只要有好的電視劇就有可能開發成好的電影、好的產品,這絕對是未來的思路,但不是所有電影都適合這麼做。
導演李行表示,「我從事電影業5、60年,那種用20幾架攝影機,5天就拍完的電影,我覺得很奇怪。」但是他也認同,拍電影必須為投資人設想。然而這種片是不是電影的正常發展方向,下一次會不會再賣錢,他則存疑,「不是每個電視劇都能改變成電影,必須要正正當當的拍。」
中國導演黃建新回應,這幾田電影的形式一直改變,電影院可以演各種片子,可以放麥可傑克森的演唱會,甚至還能轉播世界盃,不一定要傳統的故事片才能是「電影」。